教师“发表”是重要的,网络社会为教师发表提供了比较开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叙述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可简称“行动日志”)。这种叙述的形式可以称为“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解释:“阅读日志”、“观察日志”与“行动日志”
教师可以讲述的故事包括“我今天读了什么”,这是“阅读日志”;如果教师没有任何阅读,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看到什么”,这是“观察日志”;如果教师既没有阅读,也没有观察,那么,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做了什么”,这是“行动日志”。
如果教师既不阅读,也不观察,也没有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世”状态。“混世”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没有什么意义,需要改善和改良。
在阅读、观察和行动三种日志中,“阅读日志”具有前提性意义。一个教师是否有阅读习惯,是否有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个教师是否能够对周围的教育事件保持有意义的观察,直接影响这个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保持敏感并引起行动的改进。
阅读既可以显示为私人的兴趣,也可以显示为公开的交流。有些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这是教师个人的自由。但是,如果教师期望自己的阅读以及相关的研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师博客”发表自己的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显示为三种方式:一是“摘录”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或观点;二是就这些重要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发表评论;三是由这些重要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出发,形成某个主题,然后就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摘录”,即摘抄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这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阅读一本书之后,应该把书丢开,回忆、复述这本书有哪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然后再回头去把这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查找出来,记录到“笔记本”上。如果教师在教师博客上写“读书笔记”,那么,教师博客就相当于教师的“笔记本”。
表面上看,做“摘录”是简单的。实际上,有意义的“摘录”应该是“摘要”,是“摘录要点”。读者是否能够“摘录要点”,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水平。有些人做了大量的摘录,但只是摘抄了一些不重要的、无意义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出色的读者是那些有“减损”精神和“透视”能力的人。有“减损”精神和“透视”能力的人善于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得只剩下骨架。“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1]
2.评介。不仅摘录最好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而且摘录了这些词语、句子或观点之后,紧接着讨论自己的感想或做点评。
如果说第一种读书笔记显示为“别人说了什么”,那么,第二种读书笔记显示为“别人说得怎么样”。
显然,第二种读书笔记是对第一种读书笔记的超越。如果把点评做得宏大一些,那么,就可以从整体上解读并解构整本书或整篇文章。如果把点评做得再大一些,就可以不局限与本书或本文的阅读与点评,可以以本书或本文为起点,将本书或本文与其他相关的著作或文章串联连起来,将相关的著作或文章串联之后,再回头看看本书或本文与其他的著作或文章在哪些地方是相似、相同的,在哪些地方是相异、想反的。这样的做法有些接近“文献综述”。
3.综述。不仅摘录,也不只是对做摘录的观点做点评,而且围绕本书或本文所蕴涵的主题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对该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阅读,并写出总体的阅读印象,这是第三种读书笔记,可以称之为“综述”。
如果说第一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了什么”,如果说第二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得怎么样”,那么,第三种读书笔记则显示为“他们说了什么和他们说得怎么样”。
[1][美]艾德勒、范多伦著:《如果阅读一本书》,商务引书馆2004年版,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