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试题的简要回顾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总的来看是设题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时代感强、难度适中,试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力求全面体现教育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整体思路。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着眼于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全面考核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其基本素养,所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等。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教学实际,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方法。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地理学科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设置,涉及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形、气候、水文、自然带、工农业及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结合学科特色,突出学科能力考查
地理学科充分使用了地图语言,用各种类型的地图(政区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进行地图辨识与区域位置的认定,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及各种能力(如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例如2004年II卷10题,该题难度系数为0.064,是文综试卷难度最大的试题,其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由月相知识引申而来的,解题的思维过程反映考生是否具备空间观察、想像的能力及空间思维的品质。又如2005年全国卷I的36题,根据三幅地势剖面图描述区域地形特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地理学科的专业化水平----图文互换能力。
3.注重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命题设计力图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实现社会热点与地理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例如2004高考地理试题以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发展、变化,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变化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素材,以大量的数据表格等动态的、鲜活的信息资料为情境,充分表现了地理知识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又如2005年全国卷1—4题,以当前世人关注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背景,39题则以上一年度“印度洋地震海啸”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为背景,集中考查了板块构造等知识。联系实际进行考查,既淡化了对地理知识的死记更背,又强化了理性思考过程和科学严谨的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原则有: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原则;考查考生学习能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原则。
地理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针对地理试题的这些特点我们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朽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对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要十分重视,重视对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清理知识的成册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及变化,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现实、培养分析判断能力,使之技能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化,它反应了地理环境各要素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件知识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