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第四章 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教师成长)

时间:2011-07-13  归属:地理课程改革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有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还是被动,它使人和人之间拉开距离。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而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而那些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

一、解释:创造性执行、生涯设计与自强不息

  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同一年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他们都是学校的“新老师”。可是,一年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差别拉:某个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学校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某个教师似乎忽然发现,他已经成为学生最讨厌的教师,而且学校的同事和校长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个年轻教师以何种姿态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以何种方式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还没有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不以为然地走上了讲台,等到他们尝试了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更可怕的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来到一个学校,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事一起做事,一起生活,没什么差别。可是,等到他发现有了差别时,竟不知道“差别”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师和我们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同学的差别”,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寓言”故事;二是“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三是“我的成长之路”,这是魏智渊老师的“自强不息”之路。

  案例1:“同学的差别”

  有主动品格和工作精神的人,他往往将“工作的条令”扩展成“工作的范围”,这是一个把“半径”变成“园”的过程。

  有一个故事,主题是《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一则教育寓言,它显示人的主动性在多大程度上将决定人的命运: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老板把阿诺德叫来,老板说:“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案例2:“赐予我控制感吧”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案例3:“我的成长之路”

  

  一九九一年九月,当我中师毕业,第一次站在一所山村小学的讲台上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我意味着什么。

  最初懵懂的喜悦之后,紧跟而来的是沮丧失落,是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这种沮丧失落主要地不是来自饮食的简陋恶劣以及饮用水的缺乏,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无底的空虚。喜欢读书的我也渐渐地远离了书本,喜欢蹲下来吃饭,喜欢坐在农家炕头发呆,喜欢骑着自行车从十里长坡上一泻而下。

  我承认,人都有一种惰性,一不留神,便会沿着本能快乐地下滑。但我毕竟有过梦想,有过寒窗苦读,而长期的读书又给了我一种悟性,让我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在无数寂寞的夜晚,我躲得过炎热寒冷,却躲不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拷问。同时,文凭过低又让我自卑而恐惧,为了摆脱恐惧,我选择了进修。

  我选择的是地理专业,但是经常读的是文学作品,经常在早晨或者傍晚走上阳台大声朗诵。来教育学院的大都是混文凭,没有几个是为了读书,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坚持洗冷水澡,坚持记日记,甚至在日记本的每一页都写上“今天你做到了吗”几个字,如果没有做到,就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毕业后,我被分到了一所乡村中学任地理教师,然而就在那一年,初中地理不再会考,在以应试为导向的体制环境中,我的工作已经意义不大了,即使我做得很好,在县上的教学大奖赛中获奖。生活总在重复,我又沿着惯性往下滑落。在这所乡村初中里,打麻将,谈话庄稼以及家长里短是是基本的精神状态。我学会了打麻将,一玩就是通宵。不但如此,还经常喝酒,每过一阵子,总会让一个学生拉着架子车来拉啤酒瓶。因为在自己的家乡,家里还有三亩地,也经常回去做点农活,日子又一天天地过去了,读书也渐渐变得遥远。

  感谢少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它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那样的顽强,仿佛火种,不断地在人生最微弱的时候把我点燃。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让我很难一直安于这样的生活,我又开始进军本科了!这,大约就是无权无势的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过这次,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中文,把一尺多高的书在四十天里反复地翻,每天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了个通宵。那次成人高考中文专业专升本,地理系出身的我,成绩在陕西省名列第一。

  在省教育学院读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期,我就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我开始了急切的、无目的的但又繁忙的阅读。《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我这时候才首次看到,许多学科的优秀书籍让我痴迷不已,我感到自己精力十足,几乎想在自己知道的每一个领域都找一些好书来读。而且非常幸运,我们这个宿舍有些特殊,喜欢学习的人比较多,彼此之间的交流碰撞也非常多,我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

  感谢陕西教育学院,虽然它的图书馆非常的简陋,藏书也不多,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也为我的阅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渐渐地明白,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来说,没有比阅读更重要的了。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等到离开教育学院的时候,我已经约略知道自己以后应该读哪些书了,更重要的是,我有紧迫感,我的认识逐渐明确,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主要地不是就业的需要,而是生命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确立了。

  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是晚年,都能够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超越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真正的教学生涯是从高中才开始的。

  教院毕业,系主任希望我留校任教,留校之外,还给我推荐了几所师范学校,但不愿意送礼的我,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家乡,在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因为我没有读过高中,所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分不清楚单句与复句,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高考试题。最为尴尬的是,喜欢诗歌的我,经常在诗歌鉴赏试题中栽跟斗。在学校读书时专业课一直高居前列的自尊的我,第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我渐渐明白,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昨天的成绩不能代替今天的努力。好强的我,开始渴望新的超越,渴望能够非常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我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开始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但是这时候,我已经不再经常进行散漫而无功利的阅读了,我开始有目的的读书,开始以教材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始把每一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拓展性批判性研究。渐渐地,我的课堂有了生气,我也在这所等级森严的学校里,由普通班到重点班,由重点班到实验班,最后到青云班和火箭班。2001年的时候,我已经是这所学校里最优秀的青年教师之一了。在我自己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我视为他们遇到过的最好的语文教师,那一瞬间,我是何等的幸福!虽然我没有什么荣誉头衔,虽然我的职称还只是中三,但是来自学生的肯定,难道不是对我的努力的最大奖赏?

  我记起了一九八八年,作为那一级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之一的我走进中师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无奈。沮丧的同学中流传着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方才明白,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说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

  我渐渐地恢复了自信,而且开始渴望新的成长,渴望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己。在我看来,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不断地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点,然后重新开始!

  

  2002年,正是我做语文教师感觉最好的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情:我的一个学生被开除了!

  这个学生叫严亮,是一个行为习惯和成绩都不太好的学生,我一直很头疼他,但私下里关系还是不错的,觉得他为人善良,重感情。

  过了两周,开学典礼的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教导处的干事告诉我,学校要处分一批学生,严亮在开除之列。我听后如五雷轰顶,因为我知道在高三开除一个学生,将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处理我们班上的学生,事先居然没有跟我打招呼!在领导还没有宣布的时候,我跑上主席台,反复向领导解释,要求暂时不要公布对严亮的处分,但遭到拒绝。

  开学典礼之后,我很快地打了一份《关于请求撤消对严亮同学处分决定的报告》,交给了校长,但据说是行政会研究一致通过的,而且为了保持校纪校规的严肃性,凡是发出的处分决定,一律不做任何改动。校长进一步做了解释,说现在上网的学生比较多,学校准备杀一儆百,正好严亮碰到枪口上了。

  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而且对严亮的这个伤害是由我直接造成的,并且无法挽回,我的良心一直在经受折磨,这一事件也成为我最终离开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

  

  2002年九月九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电脑上网了!

  最初的网络生活是快乐而堕落的,我沉迷于与陌生人的网络聊天中。后来又去一些文学网站看作品写评论,很快就交到了一批笔友。但网络真正影响我却始于论坛,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和新教育在线。

  2003年5月5日,我正式登陆教育在线,(现已经改名为新教育在线)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那时候教育在线已经很火爆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置顶帖――《我的自留地》,是李镇西老师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论坛上却“到处逢人说镇西”,自然起了好奇心,开始读他的帖子,包括一些文章和实录,读完以后,直觉得沮丧到了极点!(我读到好文章的自然反应)而立之年的我,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教育,总以为多读些书,越杂越好,就可以从容地应付学生了。不知不觉地,和许多网友一样,李镇西老师轻而易举地成为我心目中的大师。

  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一段日子,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网上,贪婪地浏览,认真地回复。许多的信息在交流,许多的观点在碰撞,我的视野被打开了,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自觉,有了许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思索,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几乎不动笔,也从不发表文章的我,居然在短短三个月内,敲了大量的帖子或者文章。

  初入论坛的我是张狂的,锋芒毕露。现在想来,我更多地是在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最初对我是有益的,因为乡村中学太偏僻,而我又太孤独,在这种缺乏同道的日子里,我已经压抑了太久。另一方面,我虽然喜欢读,但却懒于动笔,而论坛的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一篇又一篇带着我的思考的帖子被敲出来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想法被我捕捉到了,在短短一个时期内,我居然可以保持每天数千字的写作量,在此后的一年之内,有五十多篇稿件被采用并有一部分被转载,还为两家教育媒体撰写专栏。

  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我认识了一批和我一样在苦闷中独行的同道,大家依靠网络相互支持,借助文字相互取暖。资源网的温馨如家,其乐融融,教育在线的激烈犀利,激情飞扬,一个如乡村,一个似都市,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那些网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实际上是在彼此分享对方的思想甚至生命,这种相互启发,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支撑着我。

  在进入论坛以前,我虽然已经被学生认可,被领导视为骨干,但网络让我明白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或许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混合着自卑与自傲两种情结,我也是如此,乡下人的自卑与山大王的自傲同时在起作用,而这两者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网络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这力量给我自信,这局限促我改进。上网之前,我是非常鄙视教育理论的,以为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做个语文教师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要多读点书,上课的时候内容丰富就够了。但网络改变了我的看法,许多优秀同行的课堂实录里所渗透的新鲜理念,极大地吸引了我。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网络阅读,特别是正面交锋,而这种交锋又促使我去读一些理论书籍来充实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一年内所读过的教育理论著作及文章是我此前十多年总和的几倍!说来可笑,教了十来年书了,只是在上网之后,才有了明确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化追求。

  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渐渐地领略了网络的真义,体会到一种网络精神。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网络精神至少包括民主、尊重、奉献。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民主意识很容易得到普及,而要在网上建立一种霸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网友才能够最终得到尊重认可。网络的公共性又使得丰富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无私的奉献上,我们在这种奉献中表达自己,丰富自己,而一个人奉献越多,他可能从网络中获得的也就越多。而且这种民主、尊重、奉献的意义一天天地潜移默化于我的大脑中。我承认,正是在网络中,我对于民主的理解逐渐加深了,而民主意识的形成又促使我去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专制因子,反思师生关系。

  这些反思最终形成了我的一些基本理念,我开始坚定地认为,民主,才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最终应该培养出真正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这一点,也应该是新生代教师的核心任务。虽然新生代这个概念还存在争议,但我比较认同并开始自觉归属。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越来越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什么地方?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等以外,最重要的我以为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一种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敢于担当的勇气。一言以蔽之,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起码的良知,高尚的人格,清洁的精神,具备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如果仅仅为了应试,只能称作教书匠,而不能称为知识分子,只能称为经师,而不能称为人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这种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情怀。对教育现实的激烈批判,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刻反省,与应试教育的适度对抗,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对于应试时代教师尴尬命运的勇敢担当都是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

  要求中小学教师完全对抗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他会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会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则完全可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批判走向建设,最终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长久以来,我们正是因为过多地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才使得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我相信,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逐步地觉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份责任,才能够最终汇成滚滚洪流,冲破应试的藩篱,为教育争得一片光明的未来。

  假期到了,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一拨一拨地来看我,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老师已经变了!而且我也感觉到,我身上这种奇异的力量仍然在影响着他们,网络让我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三、讨论: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差别。

  有些差别是可爱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嗜好。有些差别是有意义的,比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多样性”,可能会导致“人种”的退化。

  但是,承认“差别”的可爱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差别”都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差别”,它的别名叫“差劲”。有些人“太优秀”,有些人“太差劲”。那种“太差劲”是人格的不健全,它显示为精神上的“残疾”。那种“差劲”绝非简单的“差异”,而是人种学上的进化与退化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的差距会在很多地方显示出来,但根本的差距,在于人的“主动性”的强弱程度。凡人都有主动性,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主动性”。凡是生物,都有主动生长的原始力量;但是,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强劲”,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差劲”。强健的“主动性”使某些人总是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与困难;差劲的“主动性”使另一些人长久地受挫与受难,这些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当我们理解了人的“主动性”所蕴涵的力量,我们就会明白: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同学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有人会呼唤“赐予我控制感”?

  “主动性”太重要了,它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后来梁启超把这个核心精神引入清华大学的校训。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所谓“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主动精神”。我写过一篇文章:《狮子的性格》。这篇文章实际上就谈论这个主题。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狂野周末》。在那里面你可以看到狮子、老虎捕获猎物的场景。狮子、老虎追赶猎物的姿态是很美丽的,但是,还有一种美丽,就是兔子、梅花鹿为了不被狮子、老虎吃掉,它们不断的奔跑。《狂野周末》里面曾经有一个镜头:狮子选好了猎物追上去,它的猎物是梅花鹿。按说,梅花鹿奔跑的速度不如狮子快,但是,这只梅花鹿逃脱了,狮子无奈的站在那里。

  德国人尼采说过一句话。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这就是我对你全部的期待。”这样看来,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有主动精神、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呢?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二,要有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说,你遇到了困难,要用你的“自强不息”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载物”把它消化掉。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教师教师成长人格魅力
  • 上一篇:第五章 促进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教
  • 下一篇:第三章 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教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