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 80 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 90 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加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基础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全套教材( 10 本)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我们理解的“知识”不是传统概念下的“知识”,而是在新的“知识观”引领下的“知识”: 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惟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
以新知识观为指导,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www.dljs.net分析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见附表),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 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图 1)。
3.教材内容要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于是,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我们认为教材知识内容与这些内容的相关性越高,实现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时效性越长,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