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基本一致。
从根本上讲,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区别在于阶段上的目标要求层次不同。
2、均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高中更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
3、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是高中的基础。初中主要是初步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侧重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在图上说出或找出、举例说出、初步学会""等。自然地理部分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技能等。
4、学习方式相似但高中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5、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高中阶段是以初中为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初中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对地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分析等),初步具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初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地理学习能力培养要求比初中更高,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之上,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例课程内容的行为动词多为""阐述、分析规律、分析原因、分析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归纳规律、举例说明影响差异""等。
6、均强调运用地图与资料学习地理知识,阅读和提取图文中的地理信息,但高中要求层
次更高。例初中地理""运用地图说明、在地图上说出、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或描述,初步学会阅读地图说出""等等。高中地理""运用地图归纳规律、运用地图分析意义、运用地图和资源概括解释、运用示意图、绘制示意图分析""等。
7、均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例初中课标""举例说明、用实例说明、举例分析、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国家、地区、省区、区域),以某区域为例""等。高中课标""举例说明、结合实例、以某种自然……为例、以某区域为例""等。课标对地理学习内容不作全面系统的要求,而重视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方法。高中地理同样强调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地理原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
8、在知识体系方面由于对地理学习内容不作全面系统的要求,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学习没有单独列出,在中国区域、世界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等内容,只列出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体区域学习不作规定,所以学生对区域认识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根据以上对课标的分析,在处理高初中教学衔接问题上,建议在地理基本技能与能力、地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给予重视。
二.高初中地理教材在具体知识点上的分析比较及教材处理建议
必修I
高中 课标 |
课程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相对应的初中课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高中内容标准一 |
一:宇宙中的地球 |
初中内容标准基础 |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
人教版高中教材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
初中教材相应内容 |
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五带。 湘教版:内容呈现与人教版存在差别。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高度与气温高低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主要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五带。湘教版有涉及对区时的学习,人教版则无。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课“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标题来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承接,并不能全面明确体现地球运动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方面的地理意义。标题对学生掌握其地理意义,可能产生误导。分析时,虽然大部分地理意义均有涉及,但不够明确突出,有可能使学生认为主要只有“时差”和“季节”两种意义。建议教学时分别以 |
高中内容标准二: |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相应的初中内容标准 |
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人教版高中教材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
初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
人教版: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一、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 |
高中内容标准三: |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高中教材 |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初中内容标准 |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
初中教材 |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亚洲气候分布、非洲气候分布、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山地自然带。 |
教学建议 |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举例,建议补充初中学过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 |
高中内容标准四: |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高中教材 |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前已述) |
相应的初中内容标准 |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
初中教材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板块构造学说。台湾地形与交通布局。 南亚气象灾害。 泉州地理:泉州的气象灾害。泉州的海陆变迁、泉州地形地貌。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一、关于地壳运动 |
必修II
高中课标 |
必修II课程内容: |
|
初中课标基础 |
知识目标: |
|
高中内容标准一: |
一:人口与城市 |
|
初中内容标准 |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
|
高中课程内容 |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
人教版高中教材 |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
|
初中教材相关内容 |
人教版: 七上:P64-70 |
|
湘教版: 七上:P39-44 |
||
泉州地理:泉州历史上及近年来的人口迁移。 |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联系初中地理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知识,关键系统归纳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与地区分布,可运用数据、统计图表资料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与差异等,以中国人口增长为案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人口迁移:可以初中的黑人的迁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美国移民与经济、中国的人口迁移、泉州的人口迁移等为例指导学生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注意归纳要点。 环境的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可联系初中人口增长与资源(土地)环境的压力、非洲人口与粮食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产生的问题等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此部分内容人教版过于简单)应分析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指导学生举例探讨某一自然资源要素(水资源、土地)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别全球环境承载力、局部区域如某一国家(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之差异。试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问题与观点。从初中地理学习过的“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讨论正确认识环境合理人口容量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
|
高中课程内容 |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
|
人教版高中教材 |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
|
初中教材相关内容 |
人教版: 城市部分: |
|
湘教版 七上:P51聚落的形态,乡村演变为城市的4个阶段图文。 七下:P40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P44南亚宗教与社会。P50阿拉伯国家、耶路撒冷。P68日本东西融合的文化。 P82法国文化与旅游。 |
||
泉州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泉州的城市化进程。 |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初中地理对城市及地域文化的认识,主要是从城市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的关系等角度。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是新知识、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认识初中较少涉及。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作为难点,可多举例说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可以初中学过的北京、香港、澳门、上海为例。 对城市化部分可适当引用初中的例子及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乡土实际。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人教版教材没有单列成专题内容,建议对教材前后内容再处理整合,对地域文化含义的理解可以初中“亚洲的多样地域文化”等为例,对城市的影响可从城市聚落建筑风格、城市职能特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城市景观、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认识理解,适当列举上述初中的例子,多以景观图展示各类影响的例子。 建议适当引用泉州地理中的案例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对泉州城市建设、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泉州的城市化进程。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侧重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及对人口人种的影响。教材中例子较少,建收集资料、增加一些实例。 |
|
高中内容标准 |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
初中内容标准 |
七年级: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
|
人教版高中教材 |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选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与新工业。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
|
初中教材关于“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 |
人教版 |
|
湘教版 |
||
泉州地理 |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学习的案例有但少。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农业生产类型初中均有涉及,教学中可充分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的知识,不难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则可在联系初中的知识(例八上“不同类型地区发展农业方向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珠三角的外向型农业等)基础之上,适当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理解。 教学中应关注的几点问题:如教材的处理问题
|
|
初中教材关于“工业生产”的相关内容 |
人教版 |
|
湘教版 |
||
泉州地理 |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学建议 |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初中已学知识即能理解,教材中仅一幅示意图呈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建议教学中对各因素作简要分析说明。注意综合分析一般因素与主导因素的关系。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初中有初步学习过,经过深入分析学习,能理解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中的案例 (如P67、70、72)也可适当引用初中教材的例子,资料加深和拓展后进行分析。人教版教材中有些较杂的内容可有选择地利用进行教学。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都有哪些、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如何分析”教材中没有完整系统的说明,建议教学归纳知识要点,掌握分析方法。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也较少专题说明(除德国鲁尔区材料),建议可用日本工业、美国工业、长江沿江地带工业污染等为例。 |
|
|
||
初中教材 关于“交通运输”的相关内容 |
人教版: |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教材内容较简要,建议重新处理教材。“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的教学可结合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等部分内容的教学。同时建议补充联系生产与现代生活举例说明什么是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类型(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如何理解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节的“主要运输方式”内容相当于初中内容的重复,建议不必重复出现在教材中。重点应在“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内容要进一步充实,教学中多举例。 |
|
高中课标 |
课标内容: |
|
初中课标 |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
高中教材 |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
初中教材 |
美国能源消耗大国、日本对太平洋沿岸的污染、南极环境资源保护、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泉州地理乡土教材的素材。 |
|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
本部分内容主要为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有突出的时代特色。建议适当引用初中的有关内容案例,开发引用新的课程资源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