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 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都有着自身的价值。一般说来,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保证。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我国普通高中阶段在相当长时期内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师生及家长头脑中的人才观和课程观较过去有所转变。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逐步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外课程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而是在遵循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思想的基础上,使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途径。校内课程资源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思想,在充分理解和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理性且有个性地展开教学。教师不再当课程标准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供自己能力施展的基本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要确认课程标准、教材为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重视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要受到教材的绝对束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成果,也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动态性课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在这些教学设施设备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中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 学生认知、行为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和谐离不开学校之外的环境。校外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呈现学校之外的活动信息,还能为学生提供认识外部世界、反省自身的场所。学校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广泛地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种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化、网络化的课程资源,还应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 不管是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职业教育都应是课程资源选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开发课程资源不应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知识为目的,还应增强其职业意识和掌握职业技能为基本的原则。学生在接受职业性课程资源或参与开发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一些行业的特征及技术水平,以及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有利于选择升学后所学专业,也有利于以实际的心态从事某一职业。尤其对于那些无望或无能力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有关职业的信息,可能会减少其就业的盲目性和心理的失衡性。
? 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协调共享的,应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共享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比如,可以在特色课程、专业教师以及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真正的课程资源共享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办学思想研讨等活动。”
? (五)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 为了使课程资源发挥最佳的效果,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以及开发后的利用中,都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适切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因此,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重视基础性课程资源和关键性课程资源。为了便于从整体上认识课程资源,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课程资源系统可以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分为两个子系统,再将物质系统分为人力资源子系统与物力资源子系统;非物质的分为人类积累的知识资源子系统与活的个体思想资源子系统。”
? 其次,要建立数据化的资源管理。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使学校和社区之间也实现资源共享。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上,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最后,还要调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把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单是认知的发展视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要重视制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及评价标准,如课程资源需具备教育性、启发性、实用性、发展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