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领域。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如果说学术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课程;(2)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3)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4)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5)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课程;(6)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合作的”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性质赋予它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价值,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功能,又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研究性学习是按照一定程序来进行的,一般而言分为5个阶段。这些阶段各自独立发挥各自的功能,但他们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5个阶段分别为:
1.主题确定。研究性学习一般围绕一定的主题来进行。主题确定方式有三种: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提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拟订。学生或教师单独确定主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现在常常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主题的方式。主题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范围要广泛,而且要具有研究价值。
2.制定研究计划。主题确定后,需要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要详细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具体方法、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的分工以及成果展示方式等。研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3.搜集资料和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计划,个人分工负责收集资料,开始各项活动,进行研究。
4.总结归纳研究成果。这一阶段主要是把搜集到的资料、研究活动中的心得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汇总小组成员的成果,提出小组见解和观点。
5.交流评价阶段。劳动成果共享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一环。各个研究小组通过演讲、展览、研究成果报告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其他研究小组的研究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教师和学生要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内容确定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主体,关照自然、社会和学生自我三个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确定基本倾向上的一个误区是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技类的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入到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的轨道。这种唯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倾向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窄化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二是封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探究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技类的探究活动,用固定的科学模式取代学生研究的探索学习,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以往僵化课堂模式的翻版。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性学习产生的原因在于:(1)科技类的活动容易理解和把握,操作性强;(2)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理解不深入;(3)研究性学习基本定位不清晰,把研究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等同起来,研究性学习价值定位的转换必然导致唯科学主义的倾向。?
从理论上说,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个体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鉴于我国的状况,小组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一般是把全班或者全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定数量的人(通常为6—10人)组成,围绕同一主题或者不同主题进行研究。小组划分方式有学生自由选择或者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生自由选择,是由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它的一个缺点是不同小组之间研究的能力相差比较大,甚至可能会出现被小组“遗弃”的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指导分组,可以把兴趣相投的学生划分为小组,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条件。它的一个缺陷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缺乏使研究长久持续所需要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接受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认为,学校应该适当运用这两种组织形式,取长补短,使分组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的是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研究性学习未必局限于课堂,而要打破学校课程实施的框架,扩展课程实施的空间,把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也需要弹性的学时来保证,这种弹性学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学期内每周课时的安排要合理;高中三个年级之间课程安排要合理。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性学习之初,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基础训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使学生顺利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跟踪了解研究进展状况,及时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保持学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对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3)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开发课程资源,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4)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学会研究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
(5)根据不同学生小组、研究主题和研究条件,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切入点和解决方案。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实现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组织、指导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这是对教师角色转换的理想假设。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教师的角色转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有关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调查,90%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调查发现:53%的教师没有阅读过指南,46%的教师根本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在阅读过指南的教师中竟然有6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近65%的教师不赞成研究性学习单独设立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实践上必然会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性认识,提高教师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保证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作用。
2.形成合理的相互沟通机制
研究性学习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当研究性学习实施空间超越学校范围之后,它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相互协调。基于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沟通和协调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调机制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范围内的沟通机制。学校范围内的沟通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设计、组织和评价主要依靠学校来进行。学校首先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给研究性学习以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使学校与教师的认识保持一致,为研究性学习实施准备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无所作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2)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机制。受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人们对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价值存在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缺乏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对家长的误解,认为家长只关心高考分数,其他方面无所作为。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课程改革宣传的不深入,导致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家长的价值被忽视。从课程资源的角度上说,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家长本身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家长某些方面的特长可以指导子女的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家长能更好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学校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机制主要注重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家长给予充分的信任,重视家长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价值;其次,加强宣传,提高家长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学校要改变被动状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主动要求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面。
(3)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定位在课堂之外,这样社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显得相当重要。学校要与社区之间合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并与社区一起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合理的相互沟通机制的建立,使学校、家长和社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保障。
3.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
因为研究性学习实施主要是在学校以外,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凸显出来。有关调查表明,只有14.2%的家长认为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35%的教师对安全问题表示担心。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安全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国家对学生安全保障的制度不健全。学生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学校不仅在经济上要付出很多,而且对学校的声誉有影响。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安全问题,学校不能以安全为借口,阻碍研究性学习的正常进行。实际上,学生不可能总在学校的保护之下,他迟早要踏入社会,学校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安全问题。例如: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和自保,增强安全意识。而相关的部门也要制定具体的安全责任认定制度,明确学生安全的责任,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安全。
4.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广义上的研究心学习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评价如何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开设的课程,因此不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学校要给予研究性学习应有的地位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劳动的认可,将会极大提高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采取多元的教师评价形式。对教师的评价要结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家长、社会的评价。学校应该把教师的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评价而评价。
(2)学生的评价。学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① 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和评价之间的线形关系,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一体化。评价不是在课程和教学之外,而是融入其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 评价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全程评价观确立,也就意味着评价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量化唯一评价方式被打破,代之以量化和质化评价相结合,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和研讨式评价被纳入到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由原来的知识性评价转向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③ 评价的反思性。研究性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它也重视评价的反思性。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态度、方式等的反思,通过反思促进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