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
评价问题一直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敏感问题,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的评价领域里尤为突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课程评价的改革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议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由此,我们明确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第一节 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使高中的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程目标由以往的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变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设置了8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选修课的比例大量增加,实行学分制。这种新的课程给评价带来了挑战和新的课题,传统的纸笔测试将难以完成新课程评价的任务。因此,新课程要求评价的理念、方法和过程都要进行变革,以适应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查,更在于诊断和促进发展。我们以往的高中课程评价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完全成为一种甄别和选拔的工具,纸笔测验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而且被异化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这种评价理念与评价状态不仅影响了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进而也影响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评价取向,给国家、社会以及学生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一)对现有评价的反思
普通高中阶段的评价一直以来倍受关注,也倍受指责,其原因就在于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使得评价不但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反倒成了普通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总的来说,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过于注重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了诊断性与过程性的评价。评价按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我们现有的评价系统也有所谓的“摸底考试”和入学考试,但这种考试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把学生划分等级,而不是为了给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就其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对前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不是一种对后续学习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过程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其目的不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凝固化”,而在于分析与判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它只片面地追求结果,从而使评价变为一种“标签”、一种划分学生等级的工具。
其次,过于注重外部评价,而忽视了内在的自我评价。现有的评价体系采用的都是外部评价,评价只是自上而下式的、验收式的,而没有考虑到评价对象的意见和要求,从而使评价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外部监督,造成了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分离与对立。而内在的自我评价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充分体现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评价类型。
第三,片面关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现有评价体系曾一度受到过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原因就在于它过分关注于对学生单一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评价的全面性,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学习成绩的高低只代表学生的智力水平,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手工操作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所以出现“高分低能”也不足为奇。而全面性评价则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全面、立体地展示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
第四,片面采用标准化考试形式,而忽视了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现在一提起评价,人们想到的就是考试,而且只是纸笔测试。而且一度,人们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客观化、标准化,减轻考试成绩中的人为因素,进而又把这种纸笔测验窄化为标准化测试,这种标准化测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它“使学生偏重记忆孤立信息,而不重视有条理地组织信息;损害学生的创造力;降低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把注意力花在琐碎知识的背诵;使学生在学校中所的解题历程无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解题历程;窄化学生成败的标准;选择出来的学生未必是优秀的学生;领导学校窄化评价的方式与功能”而事实上,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等。
第五,过于注重评价结果的量化显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质性评估。现在的评价体系给学生的最终评价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分数是可以相加的,也是可以比较的,便于确定学生的相对位置。但是分数也是冰冷的,它代表的含义也是单一的。面对一个考了500分的学生,我们如果不知道平均分数,则无法判断他的成绩所代表的所谓能力。而即使知道了他的相对位置,我们也只能说考得不错或考得不好,根本无法衡量他整体的学习水平,也无法衡量他所具有的个人素质。而质性评估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学生的信息,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知晓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说面对这样一个评语,“阅读快速而且准确,理解力强,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我们就能很自然地知道这个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也就知道了其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诊断与监控的功能,课程评价的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目标,进而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实现。因此,课程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在普通高中阶段。因此,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总的来说,新课程倡导以下几个评价原则。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体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2.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发挥多种评价主体的作用,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量化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并重,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评价的结果与过程并重,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评价改革立足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样,普通高中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也在于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以及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