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形式分析、未来规划部署工作方面都突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不改革课程,素质教育也难于落到实处。
当人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按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重新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时,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弊端就明显地凸现出来,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的因素。现行的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课程实施过程基本是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很难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差异。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这里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课程本身的原因。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们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基础教育工作存在着突出问题和困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现行的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次会议和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发表了讲话,他突出地强调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被列入其中。现行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繁、难、偏、旧”。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人们更加确信,课程本身不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也就无从谈起,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推动下,我们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从教育产生至今,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围绕人——学生来进行。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暗含对人发展的假设,暗含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人、经济人、自然人等都预设人发展的基本方向。尽管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这些预设的人带有社会功利主义色彩,缺乏科学性,但是它也是对人发展的一种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人的本质认识更加全面和科学,对人的发展有更为科学的解释,教育赋予更为全面的价值,人的发展也具有全面性。但是,当审视教育,我们发现现实的教育或者课程与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理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和课程,也正是这样一种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课程,以适应人发展的需要。
(一) 学生发展的内涵
学生发展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潜能尽可能得到发挥,学生能主动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奠定基础。从具体的方面看,学生发展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所有的学生以同等教育机会和同样受到教育关照的权利是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以往的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各级各类的教育都是为考试服务的,小学毕业为中学,中学毕业为大学。这种导向的教育使教育价值发生转向,教育是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的结果是形成了学校教育的许多的“不适应者”,他们不习惯于记忆学校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被界定为“差生”。而那些真正适应考试课程的学生虽然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胜利者,却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失败者。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换取少数学生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上说,也是一种失败。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社会需要精英,但社会更需要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因此,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反映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反映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照全体学生,要有一种乐观的观点,相信经过教育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之一是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成?功者。?
2.全面发展
所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身心各个方面获得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包含多种含义:从能力的角度上说,学生不仅具备以往我们强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技能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而且也要掌握人文知识。只有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价值方面看,学生发展不仅要追求知识,谋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要注重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人的精神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上述这些方面的有机综合。各个方面协调一致,保证人发展的全面性。而在应试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应试能力、应试需要的知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为考试的奴仆。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取代素质教育不能使人全面发展。此外,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和谐、自由发展,是建立在基本素质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平均发展恰恰忽视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忽视个体条件的平均主义必然导致平庸。
3.学生主动发展
个体成长是不能替代的,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其主动性。当我们反思传统教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传统课程是以学科为主,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2)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传递中心的课程,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3)传统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而且大多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4)传统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忽视学生发展的作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传统课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也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课程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动力是外在社会、家长、学校压力,学生被学校教育推动而被动发展。学生发展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教育,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学生的选择。赋予学生选择权就是在学校课程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发展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由教师代替学生选择向学生自主选择转变,使学生变被动的发展为主动发展。教育旨在通过唤起学生的自然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教育中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外在的学习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基于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学习观充分重视学主体性的发挥。(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传统课程知识是一种经过社会承认的选择的知识,它是以假定学生学习以后一定促进其发展和适应社会为基础。这种知识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其忽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忽视儿童自身学习经验的价值。儿童在课堂上不管意识到与否,总是经验、学习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超越教师的意图和构想的种种价值。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关注能使学生体会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自主学习不仅为学生在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是:教育氛围具有民主性;学习目标的制订具有自主性;学习内容具有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具有多元性;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学习场所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自控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能在教育和教学中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4.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倾向性。这种个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潜能。传统教育是一种划一的教育,它的基础假设是学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中等学生的水平。这种划一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思想相结合,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少部分适应考试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对考试不适应的学生,或者说与升学发展相违背学生的个性受到轻视,甚至被压抑。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是教育的“标准件”,人才规格是划一的,学生缺乏个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型的教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的兴起,对人个体生命的关注,也要求学校教育彰显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改革现行的教育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5.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源于生物学和环境的概念已经超越自身的范畴和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可持续发展是人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不断的连续发展,日臻完善和和谐的过程。人永远朝向这个方向,并通过教育不断完善。这种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是相一致的。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教育的视角看,我们进行的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现代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基于现代发展,就是要教给学生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而关注学生将来,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要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更多关注人未来的发展。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学校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需要的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维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但需要澄清的是,关注学生并不是忽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人成长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是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统一,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程改革的使命就是,通过对课程各个要素的调整,谋求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