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日新月异。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高中地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大纲在提出教学内容要点后,用“了解”、“理解”对其提出相应的知识要求;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并用说出、分析、简述、选择、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设计、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模拟、运用、举例、例证、观察、绘制、收集、调查、类推、扩展、完成、制定等行为动词或连动的句式,描述“过程与方法”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体现了帮助学生达到标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些既是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大纲中多出现的“了解”、“理解”等动词,比较单一;且不易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不便评价;而标准中运用的动词具有多样性,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其体会”;“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要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绘制社区的主要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等,且多是“描述”、“举例说明”等行为动词,可及时反馈出学生学习过程、进展的情况,利于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调控,同时便于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指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应有五个步骤,即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资料—组织地理资料—分析地理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培养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课标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建议提出的多种联系实际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如:“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的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内容标准要求和活动建议,对培养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标准与大纲辅助说明的不同
课标在内容标准呈现之前,就安排有说明: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此外,在地理3模块后,还就区域的学习给予补充说明,明确指导: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这样的补充说明,首先为全国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地贯彻课标精神,编写特色教材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鼓励教师个性化地贯彻使用课标,实现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实现课标倡导的促进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