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必修部分)
第一节标准(必修部分)与大纲地理课程内容的总体差异
地理课程内容中的必修部分构成以往大纲和新课标的核心部分。关于课程内容在编排结构、呈现方式和表述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体现了大纲和新课标在理念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一线的教学活动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的不同。
一、标准与大纲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的不同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必修部分分成了三大模块:地理1—自然地理部分;地理2—人文
地理部分;地理3—区域地理部分。三大模块进一步的划分如下:
大纲将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分成九大块:
一、宇宙中的地球
二、大气
三、陆地和海洋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标准中对地理课程内容(必修部分)的划分,采用三大模块的划分方式,比较大纲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增加的“区域模块”不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极佳的融合点,又充分体在现了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应用价值。其次,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形成了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强选择性,体现时代性的同时突出应用性等显著特点。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已接触到“地球运动”,高中地理课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初中阶段相比,从重“现象”过渡为重“原理”,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观察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是内容选择上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时代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知识,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激活”地理课程。二是无论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还是选修课“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十大“模块”以及各个“模块”内部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都力求贴近学科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环境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同时,内容也更加注重应用性,例如: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等新增选修内容,都十分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学以致用,通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来增长才干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在发展性方面,内容标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建议”中的能力要求上。例如: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实地调查能力和决策能力(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观察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实验与创新能力(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等。
二、标准与大纲在呈现方式上的不同
大纲的九项内容在呈现方式上都分成两大部分:大纲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标准也分成两部分:标准和活动建议。
表面上看大纲的教学内容要点与其相应的知识要求可以对应标准的标准部分,大纲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可以对应标准的活动建议部分,但仔细研究还会发现一些不同:
大纲的两大部分即大纲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抽象、空洞;而标准中标准与活动建议之间的对应是具体而且可操作性强,确实实现了新课标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中,“标准”是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述,语言简洁,给予使用者更大的理解和运用空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使用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探究性活动渗透其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三、标准与大纲在能力要求及表述方式上的不同
地理能力包括①地理能力为地理学习能力;②地理能力为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应用能力、地理创新能力;③地理能力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④地理能力为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⑤地理能力包括:空间想象与图像运用能力、地理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⑥地理能力为地理观察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创新能力;⑦地理能力主要是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地理学科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独立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指出了地理能力的范围,使教师教学时有所遵循。但在这些能力的表述大多是在一般能力前面加上“地理”二字以限制其范围,虽然指出了地理学科能力,但显然没能从逻辑上把地理能力与其他学科能力区分开。一般认为:人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于是地理能力就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等。然而,地理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应该“蕴含”一般能力,而不能只是在一般能力前加“地理”二字。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学科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地理概念理解能力、提出(地理)假设的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地理能力的表述进一步改进,对地理学科能力的“地理化”表述。课标指出的基本理念有:“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中就落实为:“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因而也是学生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理数据也与地图密切相关,可以说就是地图的一部分。前述引文中的“空间想象与图像运用能力、地理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地理判定、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用更地理化的语言说出来就是“地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