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给人们带来新的思想。文盲一般随着城市化而减少,农村中喜欢大家庭的传统受到冲击。城市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对待家庭的态度、妇女的社会作用,以及控制生育等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没有这些变化,出生率的下降也是困难的。
虽然医药对计划生育的实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主要是在思想上的一种突破。现在,在工业化国家,控制家庭人口在道德上已被接受,在社会上也认为是合理的。这种变化不仅有助于出生率的下降,也使妇女摆脱她的一生就是生儿育女的旧观念,并灵活地选择其生活方式。
在发达国家,也引起对传统家庭制度的稳定性的忧虑。如在美国和瑞典等国,近些年来,离婚率急剧上升。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影响。对这些国家的许多人来说,大学教育要到22岁才能完成,另外,还要若干年用于职业训练,为夫妇双方建立他们自己的事业,则需要更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生育只好推迟。另外,养育和教育子女的花费也起着抑制家庭人口的作用。在美国以1981年计,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要花费98000美元。今天,这项费用已大大超过此数。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所以,长期以来吸引各方面学者的注意。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尽管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总之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三)人口过渡论
人口过渡论(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也译作人口转变论。西欧在近200多年间,人口出现急剧的变动。西方一些学者,根据实际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各种人口发展阶段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诺特斯坦(Frank W. Notestein)本世纪50年代的“人口过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