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据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构建知识结构
在认真整理自然灾害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本教材以课程标准给出的知识点为基础,对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提法进行了调整。本教材共设三章:一是从学科知识角度阐明几种主要的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和规律,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是从区域国情知识角度讲解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机制和危害;三是从国家安全和学生安全知识角度陈述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和救助。第一章与灾害系统理论相结合,体现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第二章和第三章注重与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体现基本内容的应用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因此了解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学习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此,在本教材编写之前专门对近40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虽然对自然灾害的自防自救知识最感兴趣但却知之甚少。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做出明确要求,但我们基于上述现实情况对教材作了大胆调整与补充,将“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为一节编写。这样的调整虽然与课程标准稍有出入,但我们相信它应该更符合中学生的切身需要。
(二)强调灾害学的学科特性
作为地理的选修课程,本教材一方面基于地理学基本原理、显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注意突出自然灾害学的交叉特性。
地理科学以研究自然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为己任,而自然灾害系统正是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变异系统。因此,本教材贯穿人地相互作用关系的主线,一方面从自然灾害系统角度入手,注重人类活动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受灾体和灾情相互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防灾减灾角度人手,注重人类及其技术进步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响应和减灾意识的培养。另外,还强调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了不同空问尺度(世界、国家、地区、地点)的自然灾害分布和成因。
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具有系统性,将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和减灾,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变异、人文社会发展、社会经济损失和人类反应对应讲解,综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安全学的相关内容,强调了自然环境、人文社会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三)注重选材的基础性和研究性
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教材选材重视自然灾害学中比较稳定、比较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如,主要自然灾种的成因、分布、特点等,经典的自然灾害案例。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力求反映灾害学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新的研究手段、技术等,比如,高新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灾害应急预案等。
基础性和研究性还体现在用研究术语、研究成果介绍、说明基础机理、基本概念。为此,着重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将灾害研究的重要科学术语科普化,比如致灾因子、受灾体等基本概念。用通俗化的语言解释科学概念。二是选用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实例来证明原理、阐述机理,比如,用“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淹没面积的信息提取图示”来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用“我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来列举灾中应急措施。三是将研究成果图示化、教学化,简化复杂的研究成果或地图,使其直观明了,变成教学用图。比如,用深圳某流域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洪水流量的对比图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四)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
为贯彻教改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中设计了“思考”和“活动”两个模块,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考题设计突出基于图表的分析思考、基于区域的对比思考、基于现实的应用思考和对核心内容的综合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要求学生基于对家乡经常发生的某种自然灾害的认识,思考所需救灾物资的种类和靠近的储备基地,并拟定灾害应急预案。这样的思考题,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家乡主要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并认识该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及救援需求,同时结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选择最近的救援物资储备基地,还需要综合考虑灾中灾后实际情况设计应急预案。
活动围绕信息采集、编制手抄报板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围绕沙尘暴成因和防治的试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实际动手能力;围绕灾害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围绕自然灾害的自防自救,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面对灾害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五)设计形式多样的图像系统
本教材中共有图像103幅,它们不单纯是课文的插图、配图,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按l:l的文图面积比例设计图像,使得图文互为补充说明,甚至以图代文,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图像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教材使用了具有真实性、感染力的实景照片和遥感影像,比如,风暴潮景观照片、等待救援的孩子照片、我国北方沙尘暴卫星图像。(2)设计了表现灾害时空动态变化的序列地图,比如,1978~2000年我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图、成灾面积图。(3)编制了简化地理要素与人为因素复杂关系的框图,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图。(4)绘制了形象、生动的灾害自防自救互救示意图。这些图像强化内容表达、突出视觉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