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建议
(一)认真学习和感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本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教育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因此我们建议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定要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进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
课程标准是制订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但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要充分参考课程标准解读、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获得,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对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观念的培养。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三)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程标准、多版本的教材,它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需要教师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学校应成立中心备课组,对各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大胆吸收其他教材的创意;对所选用的教材分章节进行分析,理清教材在课程标准落实、教学内容选择、框架体系结构、呈现方式选择、教学方法提示等方面的编写思路;要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挖掘教材重点、把握教材难点、感受教材亮点。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极其重视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极其重要,样本取样有无代表性、真实性,体现的规律原理是否具普遍性、时代性,地理现象与原理规律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表征性,案例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课本上的案例并非是唯一的,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原原本本的识记。为此,教师可以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或时事热点事件,选择确定最适合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与案例紧密联系的系列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重组、生成教学内容。
“教师即课程开发者”。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真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计划。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不断丰富地理教学资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并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四)高度重视探究地理问题,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动力、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力求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重视探究地理问题,处理好结论与过程、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预设并优化教学活动。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也就是重学会、轻会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扭转。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领会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精神实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探究知识与积极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养成的地理问题。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要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来获取知识,进而培养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五)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