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
按学习论观点,学生学习方式可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大类。接受学习主要指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经历发现便把所学内容加以内化,在将来需要时再现。发现学习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内化之前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由于发现学习重过程、重体验、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成为当今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提倡发现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学习,不能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接受就是完全讲授灌溉。对此,美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予以了澄清:“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可取的。
当今不少教师唯恐偏离新课标旨意,机械地照搬新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去实施,甚至在此基础上增加大量的课内外探究,满堂“发现、探究”不敢讲授,表面上是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新课标的误解。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新课标之所以突出发现学习是因为当今的地理教学以死记硬背、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体地位受到了压抑,该学生去发现的由教师替代了。为扭转这种局面,新教材在编写中根据新课标要求,融入了大量的让学生“动”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如湘教版新教材摈弃了以往教材平铺直叙、给出现成结论的做法,辅以大量的实践、探究、思考等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的学习都要经历“发现”过程。一方面,发现学习费时费力,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允许花过多的时间去“发现”。另外,有些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经典内容,无需再去“发现”。如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只需呈给学生有关图表、数据,学生就能归纳总结出来,没必要再通过复杂的研究性学习去发现。同时“发现学习”需要一定的存量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通过接受学习获取。
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采取“接受”还是“发现”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类型)、学生的实际、教学时间等选择,不要拘泥于“发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