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新课程资源观的特点
? 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对课程及课程资源的重新理解,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对以前习惯性的课程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中,重建的课程资源观具有诸多特点。
? (一) 广泛多样性
? 虽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被称为课程资源,但可供开发,走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可以变为现实性的课程资源。人们对课程观的重新理解必然导致对课程资源的重新认识。以往人们将课程理解为知识,课程是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这种理解中的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由此,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将系统的教材、辅导材料等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外在的、客观的资源理解为课程资源。随着理解课程的视角的转变,课程的含义有所扩展,由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课程转变成从学习者的角度理解课程。如将课程理解为经验活动,因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都可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课程资源的广泛存在提示教师不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程,灵活、随机地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可以避免课程实施的单调、乏味。
? (二) 价值潜在性
? 有些课程资源与课程实施有直接联系,显性地存在着。而有些课程资源客观地存在着,具有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可能性,但还不是现实的学校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它的存在方式是潜隐的。不仅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有潜在性特征,一切课程资源都具有潜在价值性的特点。具体说来,“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由于课程设计受设计者对材料依据的选择或设计者选择作为重点材料的影响,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身也反映了设计者一定的价值倾向,而这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课程资源的选择潜在地影响着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因而在评价和筛选课程资源时,要以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为基本思想,尊重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 (三) 具体性
? 对课程资源的含义、类别要作一般性的理解,有助于整体把握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的现实存在却是具体性的,有着个性化的特点。任何可能的课程资源会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具特点,相应的课程资源独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办学传统、校园文化以及教师的素质不同,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就自然有差异。课程资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有些思想性强的课程资源更会因开发主体的取向不同、学生的实际应用的差异而明显地显示出具体的个性特征。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具体性,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就能够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更富针对性地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立足于一般性的抽象化的原则,追求划一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 (四) 价值多元性
? 人类的各种活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显性存在或潜在的课程资源与不同的活动相联系,经不同主体的价值选择,其功能和作用不是一样的。对于同一课程资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价值多元性的特点。课程资源多元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慧眼识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价值。只有思维灵活敏锐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并使其潜在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