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知识反映一个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承,反映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反映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各国课程内容改革关注的焦点。从国际课程内容改革总体上看,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增加新课程,强化外语教学,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
? (一)增设新课程,反映课程的时代性
? 课程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它与社会、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课程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时代而孤立发展。因此,各国在课程内容上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把符合课程目标的、与时代发展相关的、鲜活的知识纳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以增强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时代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在传统学科中融入新的课程内容;二是新增设学科领域,以独立的形式展现时代性。英国新增设的课程有:(1)设计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开发、计划和思想交流,用工具、设备、材料制作高质量的物品等;(2)信息与交流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发现事件,交流和分享信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进行回顾、修正和评价等;(3)公民:培养高中生关键的社会技能,通过义务教育后第一阶段教育和培训,使所有高中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所有青年人必须拥有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使其有所收获;(4)综合学习:在高一开设综合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法国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增设富有特色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框架性个人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个人(研究)项目,着重关注发现和研究方法,并发展或者激发学生的愿望。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进行的多学科学习和探究;它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它是一个研究项目,是学生以主题为中心,以单独或者合作小组形式进行研究而完成的作品。它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每周至少2个小时。
? (二)适应全球和多元文化需要,强化外语教学
? 全球化是指人类在物质、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全球交往。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和信息为代表的全球化,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成为一个小的地球村,各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成为国际生活的重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了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立足,都十分重视外语教学,通过开设多种外语课程,为学生在世界发展中提供理解和对话的平台。如,韩国在新课程中开设的外语有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和俄语。芬兰则开设英语、瑞典语、德语和法语。外语能力的加强一方面体现各国对国际交往和多元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对话和交流提供基本的工具,通过它,学生能更多地理解和接受信息,促进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 (三)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使学习经验和生活世界相整合
?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各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成为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之一。高中课程改革中,科学技术或者有机整合到学科之中,或者以独立形式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为课程自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体现课程内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特征,使课程形成自我发展和更新的机制。但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怎样使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换句话说,如何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涉及到如何实施课程的问题。从各国高中课程改革发展状况看,尽管名称不同,但一个基本的核心是通过主题活动实现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的整合。如,日本开设的综合学习实践和法国的框架性个人研究都提出了这种思想。
? (四)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
? 所谓的基础性是在高中教育中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我们认为,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其一,各国根据本国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以超越国内的种族和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为基础。其二,超越国家和民族、国际上共同认定的学生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性是国际和国内结合的产物。课程的基础性一方面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它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长点。从世界高中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养成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
? 四、课程管理
? (一)课程管理由集权走向分权,实行权利共享
? 在课程管理方面,各国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课程权力分享,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课程成为课程管理的主流。最为典型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它的学校课程分为统一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种类型。中学学科委员会下属的课程委员会、11个学科顾问委员会以及下属的其他的小组委员会负责编写统一课程。11个学科顾问委员会具体负责制订教学科目和教学大纲。中学学科委员会及下属的课程委员会制订文件,确定、统一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框架。学校校长和学科教师依据文件,制订本校的教学计划、学业评定计划,挑选教材和教学设备。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学业评定计划须交中学学科委员会进行审查。除了统一课程外,基层学校取得地区教育主任的批准后,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满足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一般来说,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内容、层次种类等范围内。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成绩会记录在毕业证上,不必送交中学学科委员会审查。
?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趋势。日本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致力于推进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力求使学校成为一个开放的机构。韩国的第七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作了重新确定。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决定并公告全国所有学校共同的必须履行的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即国家课程);市道教育厅制订反应地区特点的各级学校的教育课程编制、运营方针和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材料(地方课程);直接担当教育学习任务的学校根据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和地区水平的教育课程编制运营方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具体编制“学校教育课程”(即校本课程)。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的实施。
? (二)发挥学生自主性,倡导自订学习计划
? 学生自订学习计划制度是在学生入学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学校提供的课程情况,自己拟订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自订学习计划显示了学校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是教学个别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实施。这种自主性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学生自主性在新课程中主要表现在倡导学生自订学习计划,这也是当前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芬兰高中实行“不分年级制”,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科或学程组成。学生入学后,根据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设置手册,结合自己的情况,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英国的高中十分重视学生自订学习计划,他们确定指定计划的步骤为:学校提供信息——咨询——学生自我决定——初步定型的个人学习计划(由所选择的课程组成)——改动学习计划——最后定型的学习计划。学生能够自订学习计划,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它也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尽管是有限的选择),凸显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 选课指导制度的形成与学生自订学习计划紧密相连,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芬兰在学生选课指导方面非常有特色。为了更好实施“不分年级制”和保证学生自订学习计划,芬兰设置学生顾问和新生辅导员。学生顾问一般由专职教师担任,有些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也兼任学生顾问。学生顾问的突出作用是指导新生选课和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新生辅导员一般由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担任,他们是经过选拔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以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帮助入学的新生选课和指导学习计划。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芬兰新课程改革实施奠定了基础。
? (四)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
?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基本条件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不同于学年制,它不以学年为年限,而是以学生修习课程获得的学分作为升级或毕业的要求。它打破传统以学年为标准、单一划一的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管理更具有灵活性,所以它是一种弹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分制也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正是因为学分制灵活的特点,许多国家都把学分制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日本实行学分制度,改变了传统学年制的课程设置,学生升级和毕业都以学分的方式来确定。它的具体做法是:除必修课外,学校开设多样化的选修科目,编制广泛的选择性课程,请学生选修。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开设,九、十年级开设学术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开放性课程和转换性课程。而十一、十二年级开设大学准备课程、大学/学院准备课程、工作准备课程、开放性课程和转换性课程。学生修习相应课程会获得相应的学分。除了高中开设的学分课程以外,安大略省还提供一些选择,学生完成这些课程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些课程包括:函授课程、独立学习、个人学习、继续教育、暑期学校。这种高中学分课程和其他形式学分课程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空间,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 五、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课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持。从世界课程评价的发展看,课程评价在几个方面发生转换:由重视结果的评价转向过程评价;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评价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高中课程评价也基本上反映这种趋势,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注重校本评价,重视学校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整体层面上,注重各种相关机构的协调一致性。我们将从这两个层面阐述高中课程评价的改革。
? (一)重视校本评价,突出学校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 学校是课程变革的基本单位,因此,学校也最有资格对学生进行评价。校本评价改变以往学校以外机构占据评价主导地位的局面,把评价的权利归还给学校,发挥学校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校本评估为教师提供了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反馈,为学生和父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必要信息。校本评价的价值在于:它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能够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校本评价能打破外部(高考)评价对课程评价的控制,把评价的权利归还学校。正是因为这种价值,一些国家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视校本评价。一般而言,校本评价包括学科或学程的成绩考试和成长记录两个部分。学科或学程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完成某一学科之后的基本情况。一些国家对学科或学程考试相当重视,把它作为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的主要依据。如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学生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笔试每学期举行一两次,学生的成绩以6分制来记录。成长记录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和成长状况。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大学入学的重要参照。韩国比较重视这种成长记录的表现性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形式,它不仅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记录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他们相关的活动情况、奖励情况等。
(二)优化外部评价
? 外部评价包括高中学生学业认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评价对高中课程评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高中学生学业认定考试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生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国家和地方外部考试的趋势是:既确保合格高中毕业生的基本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大学入学考试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瓶颈。一般而言,世界各国的做法是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如韩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其目的是改变高中那种死记硬背的以应付高考为主的教育方式,使高中教育正常化,追求大学的自律性和多样性的选拔方式。新制度选拔学生根据有三项:高中学习成绩(后改为综合生活记录簿成绩)、大学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和大学单独考试成绩。
? 回顾和比较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我们发现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点:
? 1.课程目标基本价值取向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目标价值取向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升学和就业并重;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培养合格的公民;注重基础实施和基本技能的养成;提倡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统一。
? 2.课程结构突出选择性和灵活性。其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主的观念,课程形态更加多样化;课程结构改变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强调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调整课时之间的比例。
? 3.课程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首先,课程内容在保证原有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其次,注重学生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为他们的活动提供重组的材料。最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内容为主转向内容和能力多样性的结合。
? 4.课程实施和管理上,注重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建立完善的选课指导制度和实行学分制管理,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
? 5.课程评价上,注重校本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 国际高中改革的趋势和特点为我们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很好的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高中课程改革是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我国教育发展自身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