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建议评价时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科学精神与态度: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收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
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5.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地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
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并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所应达到的标准,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以往地理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以往地理教学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因此,以往地理教学评价存在很多问题。
重甄别轻发展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在促进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功能。以往地理学习评价过多注重回顾过去、立足现在,用静态的评价观去筛选学生,而没有用动态的评价观去促进学生发展。
重结果轻过程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表征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评价重视不够。更看不到学生内心演变的过程,这容易忽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因素,削减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重知识轻情感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过分重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忽视学习中的地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重视地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重视局部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整体评价。
重“打击”轻鼓励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过分注重用各种考试来甄别学生,并且用公布分数、排名次等做法,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断品尝“失败的痛苦”,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逐渐消磨掉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不仅会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反感。难怪有人说,当今的教育是制造自卑者的教育,教学评价所起的异化作用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过于强调纸笔测验,过于强调量化成绩,用分数这把尺子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以细小的分数差异来确定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不公正的评价。以往地理学习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活动、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没有成为评价的依据。
重他评轻自评
以往地理学习评价重视自上而下、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主宰”的他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家长也没有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重共性轻个性
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标准化,用统一的标准、固定的答案来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旨在体现教育公平。但复杂的教育对象被“换算成”统一的量化指标以后,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也泯灭于其中。以往的学习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不仅会掩盖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单一评价标准的客体,没有了主体和个性差异。
4、新的学习评价理念的变化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都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新的学习评价理念较以往学习评价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以往地理学习评价的弊端,把评价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师的教学。这一目标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地理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具体地讲:①强调地理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②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
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考试仅仅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惟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起作用。新的评价观倡导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鼓励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也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教师要去掉“有色眼镜”,还学生“真实的自我”。针对以往学习评价中的问题,地理《课程标准》强调:①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倡导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②强调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③要求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地理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或指导性评价。
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
地理《课程标准》隐含着这样的要求:评价标准应从注重简单划一过渡到体现个性差异;从注重绝对标准转移到注重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相互结合。应当淡化绝对标准,严禁对学生按分排队、公布分数或依据升学率奖惩教师,严格控制考试质量和次数,淡化考试功能。绝对标准是一种达标标准,是达到度评价,而非横向对比、非选拔性的评价。绝对标准与对学生个体发展进度进行考查的个体标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保障基础要求统一,鼓励追求卓越”,既能面向大多数人,又不扼杀少数天才学生的成长。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