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课标中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标题下,包括了四条标准和涉及的两条活动建议,涉及大纲中选修部分“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国土政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块的内容中的三条大项和两条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尽管不少的地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所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也就成为本模块的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了。
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那么,首先应理解“区域”的含义,还应了解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性。较比大纲专制性地选择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作为区域的代表作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择了“了解区域的含义”和“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作为学习目标,不限定区域的性质、范围和尺度,即给了课标实施者较大的选择空间,又保持了课标“案例教学”的特色。
区域是在发展的,区域又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准备。因而,课标在地理3的介绍了“区域”的概念之后,选择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学习目标。比较大纲的这部分内容相对与其他的区域问题分离,并且提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更复杂的系统、更高的可持续发展层次,看待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比较
课标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从五个不同的选取区域的角度,提出了五条标准和对应的四条活动建议。大纲这部分的内容在选修中的“中国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部分,包含十条大项及四条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在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在于“无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才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并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其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研究各时间演进过程中各横向问题的作用和发展机制”。因此,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在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由于“区域”可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有其特性。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罗进来,因而只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五个论题作为案例。在这些,选题中,充分关注到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事实,所选择的问题,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结合的更紧密些,这也有助于使学生受到有关的国情教育。
课标与大纲在选取区域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大纲选取的区域都是中国的,而课标明确在说明中规定“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其次,大纲选取的区域的指标单一化,比如:“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区域、“荒漠化防治”的区域、“商品农业发展”的区域等,而课标是遵从区域各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特点依据一些综合性的原则,选择了“存在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区域和“依据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的区域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内容的各条“标准”都要求“以…为例,分析……”,这有些类似于“范例教学”。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由于我们很难穷尽诸如区域环境和发展、流域开发、区域农业生产等地理问题,而这些问题,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分析二个典型的实例中,在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因此,有时还需补充一些相关的其他实例,以说明典型实例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