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标准(必修部分)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
地理2和大纲必修中的第六至第九大项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密切,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课标与大纲的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落实的核心都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大纲,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放在整个必修内容的最后,更加说明作为大纲主线的重要性。相对与大纲,课标中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更加紧密贯穿与课标内容中,且主线的作用更加突显。地理2虽然是课标必修内容中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在课程内容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是有机联系的,体现出课标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贯性。认识社会现象的发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地理1是地理2的基础;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地理1和地理2也有共同之处。例如,地理1中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地理2的学习中,这种能力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问题,同时又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地理3模块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3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2的学习成果;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入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2”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选修模块也可在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两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地理2—人文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对应大纲中必修部分中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选修课部分的“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和“文化、旅游”等近七个方面。虽然人文地理部分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但课标在必修相应模块中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些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例如,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例如: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地域域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与城市位置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点和交通布局的学习等。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三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从教学的角度看,地理2的四个主题之间外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把它们作为并列关系处理。因此,《课程标准》并未提供这些主题学习时必须的时间顺序,地理2的学习可以从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开始。第四个主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测发展”因有较强的思想性,可以作为总结放在最后学习,也可以把部分内容融合在其他主题中学习。
在课标和大纲的人文地理部分都把一些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理论做基础,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人口迁移动力理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但有些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修正。课标较比大纲更加明确提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恰当地使用这些理论,包括运用这些理论的缺陷和人们对它们的修正,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锻炼理性思维的条件。如果处理得当,利用这些理论所包含的思想,不仅不会增加课程的难度,而且还会使本模块教学因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而更吸引学生,也更能体现地理科学的特点。这些理论的合理应用还会为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机会,减少人文地理教学容易产生的肤浅化、政策化、口号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