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标准(必修部分)与大纲地理课程区域内容比较
课标中本模块内容在大纲中处于选修部分,增加地理3的区域部分,是课标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部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理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这样的课程理念:“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这种需要通过课程目标表达出来:“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地理判定、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中都有这种意思,用“区域发展探究能力”把他们具体化、“地理化”,特别是强调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
“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l”、“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的认识层次、不同的时空尺度,也包括了自然与人文诸多要素。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可操作化,从而引向深入,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包括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而“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因而,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应采用不同的措施。所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2”的最后部分,可看做是“地理1”和“地理2”的总结,概括了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地理l”和“地理2”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这也就为学生学习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尽管上述选修模块属于部门地理的范畴,然而,把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地理实践的方法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迁移的方法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先选择学习选修模块,则同样可为学生学习“地理3”提供有益的帮助。
“地理3”中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地理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模块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必然各有其特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采用案例方式,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较为典型的范例,或说五个论题,以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第三部分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地理科学诸多关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都可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中介绍这些内容时,有必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