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峰谷相间的变动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各种社会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不利的,从妇幼保健事业到托儿所、幼儿园,直至小学、中学,将在不长时期内相继经历由过载到过剩的冲击,某些年份在劳动就业的安排上也会面临特殊的困难。峰谷相间的特点还增大了婚姻配偶年龄选择上的不平衡。按照中国习俗和两性生理,通常夫大于妻2岁左右,但年龄构成的波动,已部分地使这种选择成为不可能。例如,1995年全国32岁的女性人数比34岁的男性多1.44倍,相反,3岁的女性人数又比5岁男性少四成,这种显著的不平衡已促使中国传统的配偶年龄选择模式发生一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还增多了独身和早婚现象。
目前,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正在继续推进,年龄构成预计将进一步朝着平均年龄增大、老龄化程度加深的方向发展,其速度还可望比前一时期加快,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也将出现一些新特点:0~6岁幼托组人口的绝对数量近年已开始减少,7~12岁小学组和13~18岁中学组人口将分别在2005年和2010年以前开始减少,而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和男16~59岁、女16~5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将保持长期的增长趋势,直到2040年前后才会随总人口一起在高位趋于稳定。而老年人口数将快速大幅扬升,这是未来年龄构成变化的显著特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国际上一般认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即属于老年型国家,现在预计中国将在2000年前后达到这一水平,随后大约再经历26年时间,即到2026年前后,该比重将翻一番达到14%,而西方发达国家由7%增至14%则用了45~120年。到21世纪后半叶,中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以上。这些说明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的显著特点。其另一个特点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1995年已达8 000万人,预计到2040~2050年,即中国总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时,将增至2.9亿人;未来50年内,中国总人口预计增长30%,少年儿童人口减少12%,而老年人口将猛增2.6倍,届时中国将是一个老人多于儿童的国家。
对于上述趋势,首先应视为一件好事。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人口得到了控制,人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一些欧洲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早就达到了15%~18%,他们并没有因此失去民族的活力,中国还要几十年才会达到这一程度。在这几十年中,社会会有很大进步,科学技术包括医疗保健事业会有很大的发展,与现在相比,衡量老龄化的标准肯定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中国老龄化的前景,完全不必产生忧虑。当然,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环境所必然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各类生活、文化、医疗设施还比较薄弱,照顾孤寡病残老人的社会机制还有待完善,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也需要不断提倡,尤其是还应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又素来崇尚孝道,只要全社会加以重视,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以上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
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总的态势是:东部沿海地区偏于老龄化,广大内地和边疆偏于年轻化;城市偏于老龄化,乡村偏于年轻化。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可以把各省、区的年龄构成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老龄化型,仅包括上海,占全国总人口1.2%。其少儿比重为18.2%,老年比重为9.2%,老少比高达50.7%,比居全国第二位的北京高出近2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仍低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
接近老龄化型,包括北京、天津、四川、辽宁、浙江、江苏等6个省、市、区(按少儿比重由低向高排列,下同),合计占全国总人口24.3%。其少儿比重介于20.5%~23.7%;老年比重为5.7%~6.9%。90年代中后期,这些省、市、区均将进入老龄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