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人口
一、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按中国定义,指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实行的男女皆为15~64岁的标准相比,约少十分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年龄构成类型已转变为成年型,并加速向初步老龄化型过渡,故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十分庞大,增长迅速。1953年其总量为3.0亿,1982年增至5.5亿,1995年已超过7.2亿,42年中增幅达1.4倍,而同期内总人口仅增长了不到1.1倍。50~60年代,劳动年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50%,近年已升至60%。
目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以高于总人口的速度持续增长,如1996年新进入该年龄段的有1840万人,退出的仅950万人,净增数达890万。当80年代中后期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于2002~2006年相继进入劳动年龄时,上述净增数还将显著放大,其中2003年可达1600万人之多,大大超过当年总人口的预计增长量,对这一态势及其对全国劳动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到2020~2030年,当60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退出时,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达到9亿左右的历史峰值后可望趋于回落。其出现时间与全国总人口的峰值相比,大约早20年。
在各省、市、区之间,由于年龄、性别构成不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颇有差异,大体上说,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较早较快的省、区,该比重较高,反之则较低。前者多位于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等,还有位于内地的四川和甘肃,其比重为60%~66%,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而其余各省、区仅为54%~60%。上述分布特点同当前生产力和投资水平的地区差异是基本吻合的,表现在生产力和投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反之则较小,客观上对人口经济状况的地区差异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前述东部地区老龄化来势较猛,劳动年龄人口将趋于相对的和绝对的减少,而中西部在一段长时期内仍将保持明显的上升势头。未来的这种新变化,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人口迁一段长时期内仍将保持明显的上升势头。未来的这种新变化,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人口迁移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适时地把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从东部地区逐步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最佳匹配。
二、从业人口概况
从业人口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人口,它包括职工、城镇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农村社会劳动以及其他社会劳动者。从业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而成为衡量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从业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区别。劳动年龄人口中有一部分因就学、单一从事家务劳动、待业、失业及其他原因未参加职业活动,反之,从业人口中也包含了一些不在劳动年龄范围以内的人口。除年龄构成外,从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还受到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劳动政策、社会保障体制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拥有充足的劳动年龄人口,因此从业人口具有总量大、增长快、从业率(即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的显著特点。1952年全国从业人口为2.07亿,1995年已达6.24亿,增长了2.0倍;对比之下,同期内劳动年龄人口仅增长1.4倍,总人口则仅为1.1倍。从业率亦由1952年的36.1%提高到1995年的51.5%。与外国相比,中国不仅从业人口总量远远超出,从业率也高居前列,表明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利用,除了社会主义制度外,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此也起了保证作用。
中国的从业人口虽然持续大量增长,但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仍得以更大的幅度提高,1952~1978年间,年均增长率为3.3%,1978~1995年又升至7.0%;在前2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中,得自从业人口增多的约占五分之二,得自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约占五分之三,而后1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演变为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这些说明中国从业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