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加快,整个区域又处于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出现了以下新特点(这些特点是考虑本区产业结构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据):
(1)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使上海在长江流域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上海在近代历史上就是东亚的重要金融和商业中心,建国以来,它的工业又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较长时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东亚的金融地位下降,产业结构与城市建设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充分发挥上海的有利区位和社会经济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情况开始变化,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正有力地推动上海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动长江沿江产业带、首先是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第二产业已有了很大发展;第三产业显示出很大的活力;第一产业比重则相对下降,其内部结构也有明显变化。与此同时,本区的投资环境也有很大改善。长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大中型港口均对外开放,新建了一大批万吨级泊位,全区河海港口吞吐能力约3.5亿吨。其他交通条件正在改善,如沪宁、杭甬之间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沪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各市县的公路网也有很大发展。目前又在论证和规划京沪高速铁路,沪宁线将属于其中的路段。在航空方面,除上海为国际航空港外,各主要城市均有机场与航线,南京、杭州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大型机场的建设。邮电通信事业在全区亦有很大改观,程控电话在各级城镇不断扩大规模并向部分乡村普及。区内兴建和正兴建多座大型电站,供电能力显著提高。此外,在上海以及其他市镇还形成了若干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对于流通和生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长江三角洲的乡、镇、村以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迄今,大部分的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1/2,苏南和上海郊县等地则占2/3。在多数县(市)农村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里乡镇工业不仅早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苏、锡、常一带乡镇工业普遍摆脱原来的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状况,趋向于朝大型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与外商合作以及利用外资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已达到较大规模。在农村工业化的同时,乡村城镇化亦有明显发展,不仅乡镇均按规划进行改造和建设,而且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城市功能的村镇,长江三角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加快的趋势。与工业相比,长江三角洲的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但近几年来,交通、通信发展迅速,金融、房地产发展势头旺盛,各类商贸市场及旅游业也形成显著的发展。
(3)工业已形成区域性的成片分布,并有明显的产业轴线。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已在城镇和乡村广泛展开,形成区域性的成片分布,在上海周围与苏、锡、常一带,城乡工业企业已达到相当密集的程度。同时,长江三角洲也形成明显的产业轴线,主要有:①沿沪宁、沪杭甬铁路,大中城市密集,工业历史较久,且产业规模较大,可认为是最早形成、也是规模最大的产业带。②南京到苏北扬州与沿通扬运河,连接苏北高沙土地区的一批老的城市与县城,在原有农产品加工与轻纺工业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产业并扩大了规模,形成了苏北沿江的产业轴线。③临江产业轴线,这是值得重视的发展轴线。历史上在苏北与苏南的工业和大中城市紧贴长江两岸的并不多,即使原来已有的产业规模也不大。近十余年来,随着长江港口的建设,苏南、苏北为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和航运条件,产业布局向长江靠拢,临江已建和在建一批火力发电站,钢铁、炼油、石油化工、造船、建材等工业迅速发展,临江的城镇规模明显扩大。从发展的势头看,临江产业带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