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面规划和建设沿江、沿海、沿湖旅游风光带,开发国际、国内旅游线路,拓宽旅游服务领域。除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外,加强民俗风情旅游与度假结合,开发建设各类度假区。抓好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膳宿等各个环节,并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创造一个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的良好环境。
3.生产力布局的特点与发展
长江三角洲生产力布局以工业为主体,其特点:首先,生产力布局集中于上海,上海的幅员面积占全区的6%,却集聚了30%的经济总量。特别是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注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近5年来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保持15%的速度增长,其增量部分1/5来自浦东。第二,以沪宁、沪杭甬为主线,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的区域,即苏(州)锡(无锡)常(州)通(南通)区、宁(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区、杭(州)嘉(兴)湖(州)区以及甬(宁波)绍(兴)舟(山)区。各类有规模的二三产业主要分布于上述区域的城市群内,市区工业高度密集,空间回旋余地不大,新的发展活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三,长江三角洲乡镇工业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布局发生了由点到面的变化。但因其布点分散,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是耕地占用过多,投资分散,不利于形成规模和技术改造,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增大。近来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提出乡镇工业二次创业和工业布局向园区集中的构想并开始付诸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三角洲产业布局在整体上出现的新动向,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工业在沿海和沿江兴起,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原材料、能源工业大规模兴建,如宁镇扬的沿江带、杭州湾两岸及宁波沿海都有一系列大的工业新建。占地多、耗水大、运量大的工业有向沿江、临海推进的局势。另一方面,一批高新技术园的崛起正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本区科技实力雄厚,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全国的20%,加以工人劳动素质较高,因而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如航空航天工业、微电子与计算机、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医药等均有相当规模,高新技术园区已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带状分布,对未来生产力布局所起作用不可低估。目前,正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家电、石化与精细化工、钢铁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对结构性衰退的产业加以限制或由城市中心区转移至郊县与邻近的苏、浙二省城乡,以腾出空间培育新兴产业。此外,在浦东成为上海新的发展极的同时,我国与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按远景规划达70平方公里,规模与投资强度仅次于浦东新区,不仅苏州的经济由此加快发展,而且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实力亦将进一步加强。
4.生产力总体布局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生产力布局有不少随机因素,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总体布局宜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T”型结构的结合部,在考虑区域开发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相一致。第二,充分发挥各市域原有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优势,处理好专业分工和综合发展的关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搞好联合,以发挥全区的整体和综合优势。进一步打破行政条块界线的束缚,在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组合和优化配置中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三,改善工业和城镇布局,要兼顾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提高和新工业基地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加以引导与调整,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空间导向,由国家宏观调控并通过政策予以鼓励、保护或限制。第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即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注意生产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际可行性之间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