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同时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发展三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并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有的已成为我国重要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虽然总体上较好,但是工业生产水平和工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和南京市重化工发展已有相当规模,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的比重逐年缩小,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一体化发展较快;而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北(南)通扬(州)地区的工业结构仍以轻纺和食品为主,两者的比重高达30%~50%。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发展速度显著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与第二产业相比总体水平不高。但自90年代起,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递增幅度,在部分城市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本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是商业流通部门,大部分城市流通部门占2/3以上。省会与首位城市,如上海市交通、邮电、商业、物资供销、仓储等流通部门占49%,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高达38%,文化教育等为提高人口素质服务的部门达到10%。南京市和杭州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近几年来,上海为重建远东金融中心,做了很大努力,开始收到效果。其它大中城市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等行业以及科教、文化等事业也有显著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并且使上海由原来比较集中的工业中心向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国内、国际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从发展的需要和过程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次产业按总量排序应从目前的二、三、一逐步调整为三、二、一,这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变。但因区内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这方面还要因地制宜,有所区别。由于长江三角洲产业类型多、规模大,每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都有其重要地位,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重点加快新兴部门的建设,改造传统部门,或通过布局转移来实现。
(1)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下降,更不意味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规模下降。当前,应首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保证不受侵占,以此为前提,建立相应的商品生产基地,尽力提高粮食、油料和畜禽、蔬菜等副食品的产量和自给率。同时,对本区有基础、有优势、有出口创汇地位的蚕桑、茶叶和海淡水产等可分区规划,重点发展。农业结构亦应以资源和市场为依据,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进行调整。
(2)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我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本区的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削弱,因此应努力培育新的主导产业,通过提高工业内涵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和改革,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于本区的产业导向应起关键性作用,这也是形成未来工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要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群,促使产品形成规模,富有市场竞争能力。
鉴于长江三角洲内部的区域差异明显,区位条件、投资环境、经济与技术水平不尽相同,工业结构的调整也要因地制宜。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大中城市和工业企业密集,是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应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向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以技术密集、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以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为主的产业,包括机电、重化工、电站设备、通信设备、航空航天、汽车、海洋油气与现代生物技术制品等的工业体系;沿江沿海利用港口优势可形成以石油化工、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电力、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三角洲腹部地区则应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其加工深度与出口创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