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还积极引种与发展南药栽培。所谓南药系指从南路进口来的药,主要是砂仁、白豆蔻、槟榔、萝芙木、安息香、儿茶等。砂仁在南药中占有突出地位,需要量大、价值高,是一种芳香健胃药,引种阳春砂仁在沟谷雨林,湿度大,授粉昆虫多,比原产地提高单产2~5倍,因此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成为民族地区一项重要财源收入。白豆蔻原产赤道带的印尼爪哇,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且货源不足,引种至西双版纳后的表现良好,其挥发油含量比原产地有明显提高。再如儿茶,具有清热、生津、化痰、镇痛、生肌、收敛、止血等功能,国内所需均靠进口,通过资源普查,总结栽培经验,改进加工方法,西双版纳儿茶膏的儿茶素含量提高至40%,最高曾达51.5%,而进口儿茶膏儿茶素含量仅29.3%,因此儿茶在西双版纳获得较大发展。此外,对槟榔、苏木、肉桂、安息香、马钱子、檀香、大枫子、沉香、胖大海、丁香、肉豆蔻、芦荟、诃子、荜拔、番泻叶、非洲血竭、非洲乳香、鸦胆子、益智仁、金鸡纳、南天仙子等,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引种与发展,大大缓解了进口南药的压力。砂仁、槟榔、肉桂已大量生产,实现了国产南药自给。进口血竭、金鸡纳、蛇根木找到了国产替代资源,如国产血竭、云南萝芙木、青蒿等。无疑,西双版纳将成为国内南药的主要生产基地。
菠萝、香蕉、芒果以及西番莲、早西瓜等发展亦较快,但由于运输条件的制约常常造成果品积压、腐烂,使农民遭受损失,近年积极发展加工业,逐步缓解这一问题。
西双版纳甘蔗生产发展亦较快,成为新兴的糖业基地。1995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达到21.6万亩,生产甘蔗84.7万吨,食糖产量7.1万吨。
6.强度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
西双版纳本为人少地多之区,1949年人口仅有19.9万人,人口密度平均10.3人/平方公里,至1995年增至81.8万人,人口密度达到42.5人/平方公里,即使如此,只及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1/3,不到东部沿海区的1/10,仍属低密度人口区,尚有较大的环境容量。
然而,人口增长,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强度开发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给西双版纳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导致天然森林大面积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养分大量损失,一些河流洪灾增多。
西双版纳突出的问题是天然原始林减少,次生天然林与人工林大量增加。如1982年比1963年天然林减少443.6万亩,而1973年比1963年灌木林净增467.1万亩。虽然森林覆被率1995年达到63.2%,但环境仍有劣变现象。90年代与50年代比较,林区相对湿度平均下降3%~5%,在干季下降更明显,达7%~8%,平均风速增加0.6米/秒,并有8级大风发生,雾日减少,雾时缩短。以景洪为例,50年代雾日年均为184天,雾时持续8.1小时,纯雾露量日达0.4毫米,80年代年雾日减至100天,雾时持续仅4.5小时,日最大雾露量降至0.2毫米。可见,本区森林不仅要保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而且还要注意具有良好的森林结构,而人工林与灌木林的功能远不能与天然热带雨林与季雨林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