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西双版纳-环境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经济地理

第三节 环境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西双版纳作为边疆、多民族、热带及南亚热带山区共聚之地,正在纳入新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同时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边境区开发规划方案与实施》主体区,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优先领域7-4)。云南省制定的跨世纪新兴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及区域产业配置,都把西双版纳州今后的发展作为重点区域,并突破常规对发展模式与区域分工赋予了新的概念。

  1.经济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跃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西双版纳,占主体的傣族处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则处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和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过渡阶段。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佤族等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西双版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进入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通过和平民主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规模的发展了橡胶种植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大大改变了西双版纳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格局,成为国家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科学研究与引种试验基地。

  1995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亿元(1990年不变价)。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但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第二产业则相对较弱,其比值为53∶14∶33。可见,农业仍然是本区国民经济的主体,以热带作物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有所发展但不发达,尚制约着农业的商品性生产。以旅游业和边境贸易为骨干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995年接待海外游客2.36万人,国内游客151.4万人,创汇与创收分别达到730万美元和9.5亿元,边境贸易额8.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87亿元,居民银行存款余额23.5亿元,后者的人均值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千百年来肆虐西双版纳的疾病得到了控制。历史上的“瘴疠”——微小桉蚊传染的疟疾,在40年代末发病率高达90%,恶性疟疾占60%,经过大规模灭蚊防疟,现在已得到控制,发病率不到0.03%。曾广为传播的天花、霍乱、鼠疫已经绝迹。居民平均寿命有很大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也有明显变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10%左右,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

  2.自然保护置于优先位置

  西双版纳是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宝库,具有较完整的热带、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物种质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价值。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置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因大勐龙一带破坏严重,重新调整为5个自然保护片,即勐养、勐仑、勐腊、曼搞、尚勇5个保护片,总面积300多万亩,其中70多万亩是原始森林,被公认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保护区内高等植物占总数的12%,珍稀植物占全国重点保护种的50%,鸟类占33.8%,哺乳动物占25%,是全国灵长类动物分布的最北界。所以,加强自然保护不仅是西双版纳持续发展的需要,亦是国家利益之所在,在未来发展中必须置于优先位置。故此,西双版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突破常规模式,在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基础上,走生态化、持续发展之路。

  3.发展热区生态经济

  西双版纳的经济要紧扣热区生物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可放松,因其处在国家边陲,运输距离过长,故粮食要立足于自给有余。其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热区创汇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粮食生产要提高集约化水平,改变粗放经营方式,废止刀耕火种和游耕农业,建设高产基本农田,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力争在本世纪末粮田稳定在130万亩,粮食总产确保36万吨,并向40万吨目标迈进。

  橡胶,依然是本地区热区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其中民营60万亩),干胶产量达到14~15万吨(其中民营4万吨),今后要注意高产、优质品系的培育与老胶园的更新,并引进新技术开发利用老胶树木材,使之价值倍增。泰国在这一领域已形成重要的创汇产品,其经验值得借鉴。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农业旅游环境热带发展旅游业建设优势双版纳
  • 上一篇:西双版纳-纳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 下一篇:西双版纳-经济开发与生态变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