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闻传播媒介。早在1986年有报纸67种、期刊杂志515种。1995年在每日印行的59份报章中,有29家以报道本港和世界新闻为主,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印行,分销范围远及海外的华人社会,并在美、加、英和大洋洲等地印行海外版。同时香港还是一些亚洲地区刊物的业务基地,并有数个为新闻从业员而设的组织,香港出版业发达,是世界印刷与出版中心之一。
(3)广播电视事业。香港在1993年有15个广播电台和2个私营电视公司,各自设有中英文台,还有一个卫星电视台和一个收费电视台,每个家庭均拥有一部以上电视机,其中69%同时拥有摄像机,超过447 230个家庭可利用卫星电视公共天线系统收看其他卫星电视节目。香港电台与海外电台保持密切联系,为听众提供快捷、准确而详尽的本地及国际信息。电影业也迅速发展。
(4)邮政服务。香港邮政署在港设邮政局123所,采用现代科技,提高邮政服务水平和效率。1995年平均每日处理330万件邮件,其中海外邮件占23%。其中美国、中国内地、英国、日本等及台湾地区是邮政信件的主要伙伴,日、加、英、菲等和台湾地区是包裹邮政的主要伙伴。特快专递服务遍及74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邮件数量仅次于美、日,高居全球第三位。
(5)广泛的国际联系。香港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1993年有95个国家在港设立商务专员公署和总领事馆、领事馆。许多跨国公司、世界大财团、大银行、大企业在港开设分支机构、企业和亚太地区或远东区总部,这为信息的确定性和稳定来源提供了保证。同时,港府也到美洲、欧洲和亚太区等主要贸易伙伴设立办事处或举办一系列特别活动,扩大了信息传播渠道,增强了信息联系,并于1995年5月引入了INTERNET万维网咨讯中心。这些都促进了国际信息中心的功能的强化和完善。
(二)香港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
步入90年代,香港继续强化其多个国际中心的功能,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国际化,其中较重要的有两方面,即资本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
1.资本的国际化
对于自由资本主义的香港,多国多方资本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香港资本的国际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本来自多国多方,有广泛的国际基础;二是本地资本越来越广泛地投入国际市场。
(1)香港的多国多方资本。从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等海外资本不断涌入香港,当时主要是英、美、日等对香港工业的投资。到80年代,投资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90年代,多国多方资本已形成一定格局:日资的进取性最强,以长线投资为主,近年以金融业为重点,制造业、百货业和房地产业齐头并进,是香港最大的制造业投资者,尤以电器、电子行业的投资为主,其百货业占市场的1/6多。其次为美资,在60年代主要投资制造业,在80年代转向以贸易、金融业为主。中资,在过去其政治意义比经济意义重 要,为平衡外资“九七”撤走的危机感,积极向房地产业、大型基建项目及公共事业发展,并将在香港经济的升级转型中起一定的牵头作用。英资仍较有实力,过去其经营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香港政府的特权,比较谨慎保守,以怡和置地为典型。“九七”后,其总量在收缩,目前主投资在航空和房地产。
值得提出的是在香港华资,它分香港本地华资和海外华资(主来自东南亚),二者发展不相上下。华资起源于开埠后的华人转口生意。随后在60年代抓住机遇进军房地产和航运业,经过积累已形成大中小资本并存、自由资本和垄断资本并存的多样性资本结构。目前,在公用事业的发展中已可与英资平分秋色。
(2)香港对多国多方的投资。香港在境外投资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香港工业失去比较优势,为转移危机,实现经济多元化,逃避西方对纺织品的限制而大规模投资中国内地的华南地区。在80年代,港资占中国内地外资近七成,并主要投资加工工业。90年代,投资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和部分商业。同时,由于华南地区渐失比较优势,他国资本进军中国构成强大的竞争,香港在80年代中后期遂进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并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投资为主。其中香港已成为台湾的第三大投资者,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投资来源,对越南的投资数量名列第二,投资项目居首位。另外,由于不少上市公司必到海外注册,使得香港的华资和英资对海外投资大增,地区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香港的资本结构更趋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