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地处北纬22°9′~22°37′,东经113°52′~114°30′,恰好处于纽约与伦敦时区的中心,通过无线电通讯媒介,将伦敦、香港、纽约三个时区联成一体,可左右全世界金融贸易进程,因此使其具备了成为金融贸易中心的条件。
香港三面环海,背靠大陆,海岸线曲折绵长,且多海湾、岬角、半岛和离岛,为发展海上交通和海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港湾条件。
香港正处于太平洋西岸中站,是远东与欧洲、非洲、地中海等地航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北美、大洋洲等地航运的要冲;地处我国南方航线中心点,历来是南部中国和整个中国沿海的进出口岸,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这是香港成为世界著名口岸的重要原因。
(2)面积、地域。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附近235个岛屿组成,土地总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是香港的心脏,著名的商业、金融中心和香港大学就在该岛的北部;九龙市区是重要的工商业和住宅区,是大码头和广九、京九铁路的终点站及旅游酒店和启德机场所在地;新界是整个香港用水、贮藏、设施的主要集中地,鱼塘、菜地和旅游胜地,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发电厂及一些新兴工业、新跑马场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在此。随着70年代新市镇的发展规划的实施,在此兴建了大量的公共屋村,乡村面貌有所改变。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间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三个最优良的天然不冻港之一,远洋船舶可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150艘巨轮,是远东贸易运输的枢纽。
(3)地质、地貌。香港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长达870公里,拥有深水良港和众多岛屿。地表形态的空间反差对比强烈。香港岛中部地势高峻,山峦陡峭,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岛的北岸,大部分濒海街道都是开山填海的产物,其余则依山而建。岛南地势稍低,海岸曲折,海湾众多,但开发程度不及岛北。港岛西南面的大屿山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岛屿,其东北部较低,岛上最高峰凤凰山为仅次于新界大帽山的第二高峰。境内青衣岛开发程度较高,赤鱼角为新机场所在地。其他岛屿开发程度均较低。九龙半岛原为丘陵地带,由于长年大规模开山填海和市镇建设,其固有地形已难辨认。与深圳毗连的新界陆地部分,其地貌特点是中高周低,以大帽山为顶点向东西伸延,构成华夏式东北—西南向的山脉系列。从大帽山向西北至西南,地势逐渐降低,河流也顺此流入深圳 (据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域图”)湾,构成一些200米以下的侵蚀丘陵和冲积平原,为境内主要的农业用地。香港由于地貌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但经长期开山填海发展,已使香港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曾有学者称香港的发展是“一块石头上出现的奇迹”。这里土地开发利用很不平衡,市中心地价飞涨,而占香港土地面积90%以上的新界则开发利用不足。
(4)气候条件。香港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大规模冬季西北季风和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显著。并受热带与温带气旋的天气扰动,冬季易出现骤冷天气,夏季常出现酷热、狂风雷暴和龙卷风等恶劣天气。因此,避暑和防寒、防台风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5)自然资源。香港的自然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只有极少数可供开采的铁、铅、锌、钨、绿柱石、石墨、长石和陶土,而其中大部分已在二战时被掠夺开采,运往日本。今天,金属采矿和石矿生产在香港经济中已微不足道,沿岸山区只为填海造地提供岩石而已。
(6)人口与民族。香港是以华人占绝对优势的高密度人口聚居的都市。1995年香港人口为6 307 900人,其中相当部分是近年涌入香港的居民,仅1995年到港人数就较离港人数多120 600人,香港人口已实现“低低低”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由1985年的9‰降为1995年的6‰。
受空间限制,香港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平衡。 1995年全港人口密度为5 890人/平方公里,而港岛和九龙所组成的旧市区每平方公里高达26 130人,新界包括大部分新市镇每平方公里仅为3 0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