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国谷类作物
(一)生产发展概况
谷类作物是战后英国发展最快的农业部门。1970 年前后播种面积已达314.4 万公顷,较之战前的1938 年(167 万公顷)扩大了几乎一倍。1970 年以后继续增长。在播种面积扩大的同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更快,致使总产量迅速增加,1970~1984 年增产了90%(表42)。目前,英国已跻身于谷物净出口国的行列。
但是英国谷物生产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品种少、质量差。由于气候凉爽,积温偏低,不能生产喜温性的谷类作物,尤其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谷物稻谷和饲用谷物玉米,以及高粱、粟等。所能种植的仅限制于喜温凉的麦类,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其中的小麦因普遍含蛋白质少,食用价值偏低,其他麦类的食用价值更低,致使英国食用谷物生产不足。所以一方面大量出口饲用谷物,另一方面又大量进口食用谷物。1984 年进口的食用小麦和稻谷合计即达133.6 万吨。这种局面的出现由于是迄今人类难以改变的光热不足的结果,因此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根本扭转的。
英国各种谷类作物的发展经历相对的变化。中世纪时期的自给性农业,
以种植供农民自身食用的小麦为主,少量种植大麦作酿酒原料,燕麦作为喂
马(主要役畜)的饲料,其播种面积也不小。随着农业结构转向以畜牧业为
主,小麦种植面积逐步缩减,而饲用的大麦和燕麦不断增加并相继超过了小
麦。尤其是在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小麦远远竞争不过从美洲、大洋洲
涌入的质高价廉的小麦,受市场条件恶化的冲击最大,减产也最严重。本世
纪30 年代以后,拖拉机代替马匹成为主要农业动力后,燕麦种植亦大大衰
退。自此以后大麦一直是主导谷类作物,直到1969~1971 年,大麦播种面积
还几乎是所有其他谷类作物种植面积总和的两倍。
此后,小麦播种面积逐步上升,实施欧洲共同体的农业政策后增长更快,
到1984 年其播种面积已与大麦并驾齐驱,总产量则已超过大麦,从而成为主
导各类作物。近十多年来,大麦面积略有减少,燕麦播种面积则大幅度缩减。因此,英国谷物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小麦。
这是当前英国农业生产一个突出特点。必须注意到,近年英国谷物产量的迅
速增加,同其他欧洲共同体国家一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共同体对农业实
行价格支持的结果,这一政策已造成大量的农产品过剩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引起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因此这种发展势头能否继续保持,取决于共同体今
后在农业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前景未必是肯定的。
最后还需要提到,英国谷类作物的增产,除扩大播种面积、推广良种、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外,改进栽培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四种主要栽培
体制值得引起重视,即“拉劳思栽培体制”、“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栽
培体制”、“低输入栽培体制”、“高氮栽培体制”。
“拉劳思栽培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播种量少,重施磷、钾基肥,再配合
分期施用氮肥,侧重于使每个稳所含籽粒大、粒数多,以期由此获得高产。
“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栽培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密植(每平方米下500
颗种子)和施用高量的磷、钾基肥,而将氮肥集中在早春返青时施用,侧重
于取得穗多的效果。“低输入栽培体制”播种量少(每平方米下种325 颗),
施用低量磷、钾基肥,氮肥集中施用于拔节阶段,侧重于降低成本。“高氮
栽培体制”的播种量和磷、钾基肥适量,侧重于高量施用氮肥,以期提高产
量。这几种栽培体制服务于不同的经济目的,但其共同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
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