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农业
一、土地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特征
重庆市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市境山地面积广大,对农业的发展虽有制约作用,但也为多种经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全市土地面积824.11万公顷,其利用结构一般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耕地
全市耕地面积162.9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9.8%。
(二)林地
包括育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5.8%。
(三)草地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5%。
(四)水域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
(五)城镇工矿及居民点用地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
(六)交通用地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
(七)园地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8%。
(八)其他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6%。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全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下列几个特征
(一)土地资源构成不平衡。
(二)土地资源地域差异明显。
(三)生产潜力大。
二、各类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这里只述及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的利用概况。
(一)耕地
市境耕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其面积有所变化,变化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950~1962年期间,耕地面积逐年上升或基本不变;1962~1990年期间,耕地面积逐年下降。1991—1996年,市境耕地净减3.7万公顷。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加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同时,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展,因水库淹没和其他原因占用土地,将使全市耕地面积更趋减少。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开发历史不同,耕地分布很不均匀,在市境长江、嘉陵江及其他支流两岸地区,耕地密集,垦殖指数高达85%以上;在市境东北、东南边缘山地,垦殖指数约为20%~45%。
水田在耕地中的比率约占一半,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中比率较低的省、市、自治区之一。在长江、嘉陵江及其他支流两岸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河渠交错,灌溉便利,水田比重占耕地的80%~90%以上。在边缘山地,由于坡度大,水田多分布于河谷和溪沟附近,一般只占耕地的10%~30%。
市内水田复种指数约为185%,一般比旱地要少。
旱地大致可分为坝土、槽土、坪土和坡土。坡土是旱地中最大的类型,约占全部旱地的70%以上。旱地中坝土、槽土、坪上一般坡度小,土层较厚,熟化程度高,肥力好,单产高,耕地利用率较高,多为三熟制。坡土土质较差,多为二熟制。此外,旱地中的丘顶土、陡坡土等,土壤遭到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土壤熟化程度低,含砾高,土层薄,矿物质养分贫乏,并经常受到干旱威胁,产量低而不稳。
(二)林地
全市森林覆盖率约为20%。其他林地为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
市境森林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部边缘山地。丘陵、平坝地区森林多零星分布。
疏林地占整个林地面积较大,因林木稀疏,利用价值低。疏林地中大部分是由于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林相残败,但只要加强管理,作好封山育林、补播补植,易于恢复成林。
市境灌木林地面积大。灌木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亚高山灌丛,分布于边缘山地,多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严重破坏后,代之形成的植被类型。二类为山地灌丛,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部分低中山,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植被类型。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不大,宜加强抚育管理和封山育林,使其尽快地恢复成林。
(三)草地
草山、草被,主要分布于市境东北,东南部的城口、巫溪、奉节、石柱、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等地。巫溪红池坝、奉节茅草坝、武隆仙女山是全市面积较大的草场。由于草场水热条件较好,牧草种类繁多,生长旺盛,是农业牲畜放牧的良好场所。但目前利用尚不充分。今后宜重视食草牲畜的发展,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畜牧业。
(四)水域
在全市江河、湖泊中,约有70多种鱼类。
市境库、塘、堰既是保证农田灌溉的主要水利设施,也对渔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利用还不充分,水面利用率仅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