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端正思想,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它不光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继续学习,主动探究,在动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并及时把握住各种发展机会。
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学地理课程应给予中学生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德育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备起码的国民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三是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有谋生的本领,就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们并不要求把所有的中学生都培养成为地理学家,也不要求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过多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当中,今后毕生从事地理专业的毕竟是少数人。在中学阶段,应传授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对地理的基本需求,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地理课程要求不宜过高,考试不可太难,内容体系也不宜繁杂艰深。我们更加强调地理素质的培养,包括地理思想素质、地理知识素质、地理思维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
中学地理课程,应当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对生活实际和今后发展有用的课程,是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的课程,是沟通学生与大千世界的奇妙纽带。它把异彩纷呈的世界和生机蓬勃的祖国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地球科学原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阐述,另一方面还要渗透地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比如生态化、社会化、经济化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它牵涉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考试方法、地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地理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准则,地理教科书决定着地理教学内容,地理考试方法、尤其是地理高考,则左右着我国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不把地理高考问题解决好,地理素质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制订、反映在一定时期国家对地理学科的统一要求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基础知识及其要求层次、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思想教育及德育的要求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对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教学设备等具体要求。它是编写地理教科书、教师进行教学、开展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考核的依据。必须强调的是,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有关配套资料,比如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各种电子文件等,但教科书无疑是最重要的。地理教科书必须依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但内容和结构可进行调整。地理教科书可以有多种,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只能有一个,教科书必须跟着“标准”走,体现“一标多本”的要求。地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可安排一定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
地图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地图能够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过程。学生需要掌握看图、填图等基本技能,了解地图投影、比例尺、图例、经纬网和各种专题地图等。
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理念,可作如下阐述: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拥有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地关系表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内涵日益丰富的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程理念中注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地理课程务必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
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结合地理科学的发展,可从四个侧面入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地区差异;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内容,删减旧内容。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关注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化,注重汲取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广泛联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改革传统地理课程“繁、难、偏、旧”等问题,强调基本原理,突出核心内容,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基础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摆脱“知识本位”的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了解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关注国家发展,树立全球意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的地理思维。可提供关于某个地区发展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的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地理科技方法等方面的需要。强调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从身边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其生活经验,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系统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适当介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利用电子信息教学手段。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能够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加强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作如下阐述: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瞄准新时期地理学科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终生发展需要,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中学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
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作如下阐述:
讲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归纳地理规律等。
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学会进行地理活动,掌握有关地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性之一,需要强调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探索等环节。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社会和野外生存能力,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今后的实际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社会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