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编写是基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高中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基本思想,即“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结合总学时32课时的规定编写而成的。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基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一)内容选择突出国家需求和时代需求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作为全球第三大土地国、第一大人口国以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每年都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减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要掌握灾害与防治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第一章),还要了解中国国情,肩负起未来国家灾害研究和救助的重任。因此,第二章专门讲解“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材中选择的案例以中国不同地区的灾害为主,渗透了国情教育;作为公共安全的“灾害防御与救助”也单独成章(第三章)。
(二)内容编排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三结合
作为选修课教材,本册教材在编写时,在注重地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更强调选材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同时,注意将灾害学的研究术语、最新成果科普化,将研究性地图教学化,从而拉近科学研究向素质教育的传递距离,力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攻关的意识和能力。
(三)内容编写兼顾地理学与灾害学的交叉和特性
本教材的编写从科学层面上看,是基于地理理论思维,反映灾害科学的内容;从教育层面上看,是基于地理素质教育,强化现代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素质培养;从实用价值层面上看,是基于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应对非正常的、突发事件的能力训练。
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以下特征。(1)综合性。强调自然灾害对人文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区域性。强调不同区域尺度(世界、国家、地区、地点)的自然灾害分布和成因。(3)系统性。将灾害系统,即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灾情和减灾五个子系统与地理理论、人文理论、不利的自然条件、经济损失和人类反应相对应展开。(4)渗透性。强调自然、人文社会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5)实践性。强调从理论到案例,通过思考和活动环节,将学习最终落实到实践的过程。
(四)内容表达强化感染力和视觉感受
自然灾害是所有人都不愿意遇到、也为之担忧的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或感受到每天发生在世界上的各种灾害。教材设计和使用强化内容表达、突出视觉感受的文字和插图,使高中生通过学习,能够建立对灾害发生、分布和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对受灾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援助的人文精神,以及具有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例如,布局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的实景照片、插入从不同角度或平台上获取的遥感影像、设计动态变化系列图,建立灾害时空变化序列以及使用多媒体信息编制的框图表达实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等,提高信息的视觉传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