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部分首先阐明了此次高中地理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接着便给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高中地理课程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之中。
课程标准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学生的目前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它们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2. 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的第三条基本理念。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在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住宅区的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条是关于教学评价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都对地理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并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3. 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课程设置来讲,这次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中都安排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对于这一点开始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农村地区,在中学开设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是“好高骛远”。地理课程标准研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反复分析,统一了思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在高中阶段将其纳入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课程设置的时代性表现为课程的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课程内容结构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国情,更应放眼于5~10年后的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实情,因而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纳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之中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