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地理课堂展现生活地理--以“热力环流”为例

时间:2010-11-20  归属:地理课程改革

一、背景

地理考试中,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都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或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地理测试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即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基于这一理念,“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目标。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

三、“热力环流”中展现的生活地理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其中的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就会产生热力环流。因此教学中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实例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例导入教学,或者用地理课堂上学习的地理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上述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地理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且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功效。与此同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都是“结合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此,地理课堂展示生活地理与考试说明不仅不谋而合,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一举两得。下面就以“热力环流”为例,来探讨一下其中可以展现的生活地理。

案例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

师:晴朗的白天,碧蓝的海洋,当你漫步海滨时会觉得十分畅快,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因此比较畅快。那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还是海风吗?

学生回答:……

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就不是海风了,而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我们称之为陆风。气象上常把海风和陆风合称为海陆风。那么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总结: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由于海水比热容大,接受太阳辐射能后,表面升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较快。于是在白天,由于陆地空气温度高,空气上升气压减小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如图a。夜晚则恰恰相反,海水降温慢,海面空气温度相对高,空气上升气压小而形成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如图b。这样便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地上的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另外,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海陆风的强弱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地理课堂热力环流生活地理展现
  • 上一篇:社会热点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运用
  • 下一篇: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方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