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说明等部分组成。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选择,关注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关注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模块
地理Ⅰ
标准
1. 宇宙中的地球
●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形成。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例如地表形态影响聚落的密度及外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及线路走向。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
● 以某种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某种自然灾害(例如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活动建议
●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野外观察。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www.dljs.net)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如在寒潮活动期间,气温、气压、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变化过程,分析寒潮的活动规律。调查寒潮对农业、工业、交通、通信等部门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