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新课改100问(81-100问)(4)

时间:2010-01-28  归属:地理课程改革
     87、新教材“新”在什么地方?

    目前在全国各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的教材,都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反响很热烈,其主要新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以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问题是新教材改革的核心之一。为了改变以往教材中出现的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气息状况,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适时删除了次要的、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适当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即时信息。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强调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各种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注重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以及探究环节由隐到显的逐渐深入,编排了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题和练习题。

    5、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新教材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创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鉴赏、体验、感悟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尽量避免所谓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如向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课外自选的家庭小实验;允许学生自主解读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样化的理解;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工利用教材,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体现在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建议上,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讨论、交流、反思、批判、发表创建等等。

    6、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新教材在组织编写有关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陆续开发出成套的、系列化的录音、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视听教材,有的教材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向学生提供有关的互联网站,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些网站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文学、语言、历史等各个领域,不仅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而且及时推出了文字教材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

    7、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为充分发挥教材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中的作用,新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大多采用大开本,并充分利用每页的空间进行版块式设计,如将“信息窗”、“加油站”、“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请提问”、“讨论与交流”、“作业”等版块内容加以巧妙编排,活泼而又清晰;二是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律出发,文字表达简明扼要,流畅生动,且根据内容需要对文字的大小、体式及色彩进行了灵活处理,使教材里的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三是选用了大量的表格、彩图、照片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本文根据《现代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

     88、新教材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这种远离学生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媒介,教材的存在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用纸质印刷品构成的图书教材,有用各种视听媒体构成的视听教材,有借助电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电子教材,还有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转化而成的生活教材。本文根据《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编写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新课改100问
  • 上一篇:新课改100问(61-80问)
  • 下一篇: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