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 校本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校本研究的旨趣都表明,不能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程序呈现在教师面前。过于程序化地规定教师的研究将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研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实践,它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步骤和方法的。方法不是不可变更的模式。教师在了解一般的研究方法之后,结合实践随机发现和处理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将研究进行得游刃有余。
? 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定位
?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并不陌生,但作为一种被广大教师所应用的系统的研究机制,还是刚刚兴起。由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刚刚起步,有的教师对它只是概念上有所理解,应用起来不免简单、机械。因此,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会对研究方法的选用和研究过程的展开有清晰的指导作用。
? (一)它不是基础性研究,而是应用性研究
?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不是基础性研究。对于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区别,特拉弗斯曾作过这样的分析:基础性研究旨在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但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则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要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的内在机制,表现在对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原理、概念等作修正、发展及予以更详细地说明,或是对某一领域中已形成的概念、原理等作进一步的探讨,乃至建立某种新的理论体系,在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方面有所突破。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所关注的为某一实际问题,其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或是解决教育实际中某些典型的、涉及面广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直接解决个别实际问题,更具操作性。
? 在学校情景中进行的教学研究,大都是偏向于应用性研究,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发展迅速的社会和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另外,应用性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更喜欢这种研究。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同研究直接联系起来,使研究直接产生有用的效果。
? (二)它不是量的研究,而是质的研究
? “量的研究是与质的研究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理论假设的研究。”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它的基本步骤是研究者实现建立假设样本,使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数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
?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旨趣。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视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因此,它是一种质的研究,而不是一种量的研究。
? (三)它不是专业研究,而是行动研究
?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专业性研究,而是属于在教育领域运用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当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它以寻找一个起点为开端,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寻找相关资料,再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理解和透视。在理解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行动策略,在实践中验证策略,审视行动的结果,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