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些资料都整合成同一个比例尺大小的内容给学生可能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调整这个投影和比例尺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找这些资料尽量找它投影是一样的,然后把它比例尺调的基本上相同,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为在这次的学习中,它确实是落在一个,一个一个去落的,那么可能在以后的一些定型的分析中,虽然这个图的比例尺不一样,如果不是非要求很精确的定量的话,可能通过只要有这种思维方式,一对比它也可能对比这些东西在这个里面。
学生画的这个图,完了后面又给了一个中国的真正的棉花生产的这么一个图做了一个对比,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你画的这个和现实这个有什么区别?然后做对比。然后你画的这个地方画了,但是实际说没种,然后但是你画的这部分没有画的,实际上种了,这一个什么样的原因,然后引发学生去思考一些其他的要素呢?
正像我们刚才说的案例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所以你要把案例拓展开来,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画出来了,不错,我们总结出来这些,可能后面那些社会经济因素就想不到了,其实这个思考我还在继续往前走,这个学期我做这个课的时候就用一个新的资料替换出来,十五的棉花种植和现在十一五的棉花种植,不同年份的棉花种植的面积又发生变化了,总面积有变化,分布地点有变化,还可以继续讨论,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它的原因是什么?又继续往前面走。
无论你怎么改变这个课,总是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一个空间分析能力,他通过这个空间图层叠加,培养一个多要素,空间集成这样一个能力,这样一个能力除了分析刚才您说的那个棉花种植业的分布以外,在很多的人力生产生活活动当中都有。
比如说我们在2002年给北京市的北京基准地价的这种确定,就是用多图层叠加,我们当时考虑四十几个要素,那四十几个要素肯定是要用计算机来帮助了,这个空间叠加的方法就是优于用几个调查样点的,地价调查完之后用一种软件来做处理,原来最初的那个工作方案是我在北京找了几百个点,把它地价了调查完了之后,用差值方法把中间的地价全都给确定出来,之后我们一看,再反推测一下发现不是,有一些你测的高的地方它低,有测低的地方高,最后我们就是说真正特别脚踏实地的方法就是图层叠加法,我们考虑一个地方,地价高它可能是交通便利,它可能是它的产业类型决定它高,还有一个是社会服务设施,比如说学校、医疗等等。一共是几十个图层加在一起决定它这个地方是高地价的,这个也是空间分析方法在地价确定的时候可以用,此外在这个很多的工厂的选址上,可能也用这个方法。
通过这一课提炼出来就是说地理的分析能力是这种多图层的叠加空间整合这是一个它的亮点。
再有一个亮点就是它提炼出来了农业生产布局当中的两大方面的主要因素,一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它拿了几个图层叠加,这几个都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了这项生产是叫做它的充分条件,然后这个时候经济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时候两者都具备了,这个地方才适合种植棉花,这样自然和经济的叠加,这样一个知识点也是可以牵连的,刚才我们讲地理的空间的整合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农业布局的这两点整合也是可以迁移的。
人文地理的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可能是我们上课或者是教材里面举几个例子,但是今后我们生活当中,或者工业考试当中来呈现的都是一种知识的内核的一个转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