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地区为例,分析一个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负面影响)。
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学生课后去调查研究这个问题,第二课时上课前让学生代表回报调研成果(最好分别请来自城市、郊区、农村等不同地方的学生回报展示,其他同学再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6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哪些?结合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展示耕地减少、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低级住宅区等图片),讨论这些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讨论一个问题(小组讨论3~5分钟),然后各组派代表分析原因,并使其成为全班同学的共识,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突出问题 临时小组
原因分析
环境形势严峻
一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汽车、居民生活、社会活动等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噪音等污染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跟不上
人地矛盾加剧
二
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过快,使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锐减;供水日益紧张
重复建设
问题突出
三
不同地区和城镇之间多竞争、少合作,只顾自身发展,盲目扩大经济规模
探究活动7
针对珠江三角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仍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寻找措施,最后共同总结。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临时小组
具体措施
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
一
加强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达标排放;种草植树,提高绿地覆盖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等
优化产业结构
二
农业向生态型、多样化发展;第二产业注重结构调整,改进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搞好城镇和
区域规划
三
??? 加强全区域的统一规划,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各城镇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不同地区和城镇之间加强协作,突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增强区域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的能力
探究活动8
引导学生总揽全节内容,得出本节案例的三大块内容,可视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即(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有利调教;(2)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及影响因素;(3)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节知识主干:(当堂让学生完成)
课后探究b
(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要求:写成小论文形式(最好图文并茂)。
提示:格式可模仿本节教材,提倡有创新,资料收集途径有访谈、文献、网上搜集等。
[教学反思]
1.运用探究法进行区域案例分析的基本程序是: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启发引导探究—指导探究方法—组织讨论交流—激励评价成果—规范问题解决—创设新问题情景;学生活动:进入问题情景—明确探究问题—尝试自己探究—研讨交流启发—尝试解决问题—规范探究成果—掌握探究方法—进行新问题探究。这里的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问题生成,可以结合课堂情况选择探究或指导课后探究。
2.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敞开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他们的经历和现实的条件、情况联系起来,面对富有挑战性且可以达到的目标,潜力和兴趣不断得意激发,还促进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理解他人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3.在本节探究式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参与程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二是受教学目标指向和课堂时间约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够。
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反思—改进。教师必需不断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语言、机智和手段使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通过反思,不断修正已设计的课程,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
(根据《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张哲江主编.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P155-157)中的案例改编,原作者不详。)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投影深圳高楼林立的市区图。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那么,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呢?
引导学生复习城市化的定义、标志和衡量指标。
(2)工业化的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60%。
结合引入的“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进行讲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国际水平的比较,通过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指标 农业生产总值比重(%)
农业就业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
国际指标
<15%
<20%
>60%
中国工业化水平(2002年)
15.4%
50%
36.2%
(4)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经济发展概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土地总面积4.16万平方千米,占广东省总面积的23.3%。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趋向活跃,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108个。城市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6座,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1999年末,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9%。
(5)活动:是什么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以下有不同观点:
甲: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经济发展主要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乙: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它的发展。
丙:香港和澳门邻近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它们的经济辐射影响。
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侨乡,许多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以上观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此引发学生讨论)
建议: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说明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同时渗透分析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可出示下图说明工业化推进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全区的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1991—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
项 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3年
年均递增
废水排总量(万吨)
169380
185195
201432
250409
255659
11.12%
生活污水量(万吨)
80012
95794
112325
163445
172569
22.0%
工业废水处理率(%)
62.49
71.27
71.74
81.46
82.02
废气排入总量(亿立方米)
3121.49
3344.0l
4030.74
4549.50
4544.78
10.0%
工业废气治理率(%)
75.65
79.59
80.83
89.76
89.4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700.59
699.8
740.83
712.53
697.41
—0.19%
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率(%)
78.28
90.14
90.50
85.54
88.42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有很大的发展,到1993年底,全区非农业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45%,如加上亦工、亦农、亦商的人口和外来工人口,其比重已超过50%。许多城镇由于领导的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及时进行规划控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差,有的城镇虽有科学的规划但不按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结果造成许多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功能混杂,环境脏、乱、差;有的规划“贪大求全”,甚至为了“升级”搞“假、大、空”。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县级城镇都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千米,人口规模一定就是数十万、近百万,据说按现有的规划计算,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人口将超过现在广东全省的人口总和。可以想象,6000多万人口都挤在4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别说生产,光是生活垃圾如何排放就是大难题。
城市意识和环境意识薄弱,普遍追求经济效益是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旧城改造见缝插针,缺乏必要的绿地和游憩空间;在新城区开发上,采取逢山推平,逢塘填平。在城市发展与布局上,占路为市,挟路建筑,城镇间首尾相接,形成一条走廊式的城镇,影响道路交通,造成人、车不畅其行,货不畅其流。
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而有些外商投资追求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所以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减弱。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讨论保护、治理措施。(2)通过网络,查阅有关“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有关内容,谈谈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Ⅲ第三章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
蔡珍树(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洲区海洲高级中学 222023)
教材分析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体山是南多北少。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被调工程方案分为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她们各有优缺点。在重点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全面分析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的不平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的必要性;(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线;(2)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象,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道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2)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 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本节课充分运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愤,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系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2.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南水北调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设计准备与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南水北调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作状况以及该工程对供水区和水源区的影响等。
[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探究途径——跟住图片(“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布图”略)、课本P63表3-3-1。
结论——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及成因。
探究方法——根据图片(“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布图”略),自由讨论。
结论——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①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且高度集中在夏季,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②工农业发达,需水两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选择长江成为我国南水被调水源区的原因。
探究途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我国河流分布图(略)。
结论——①长江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资源丰富;②长江年径流两稳定;③长江自西向动流经我国西、中、东3大经济地带;④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少,调水难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