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由于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地理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其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想不到找”、“找不到”或“不会用”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澄清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开展社会调查,摸清当代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资源的需求,以便确定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结构和分布状况;第二,观察一般学生及特定受教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地理活动中的日常表现,掌握学生所需的地理课程资源内容;第三,分析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条件,制定地理课程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第四,筛选与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第五,建立地理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和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协调机制。具体地讲,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
一、形成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形成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打破陈旧的课程资源观,建立现代课程资源观。
首先,要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准确定位,要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整个课程改革计划的轨道中来;其次,认识上要打破地理教材作为唯一地理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结构;再次,要强调地理教师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四,要强调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人,应当学会创造性地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最后,在教材的开发建设方面,要给地方特别是学校、教师与学生以较大的自主空间和选择权。
二、加强地理课程资源的统计与管理
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摸清学生需要哪些资源?掌握现有哪些资源?了解还缺哪些资源?辨别哪些资源能用?查阅还有哪些潜在资源?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加强地理课程资源的统计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课程资源的统计与管理就是要对各级各类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统计、分类、筛选与整理,以便于地理教师与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地理教与学,也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更新。课程资源的统计与管理要完成下列步骤: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现有资源的调查。基础调查是资源统计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要细致入微的进行,准确地摸清家底,可以为检索系统、资源档案的建立提供依据。
其次,要注意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对地理教学有用的资源。相关研究表明,筛选课程资源有三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其在地理学科中表现为:其一、选择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内容;其二,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内容、选择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其三,选择与地理教师教学修养水平相适应的内容。
最后,要把资源归类整理,分门别类,建成检索系统,制成地理课程资源档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建成资源数据库),以便于查阅与管理。
三、建立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
建立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是促进地理课程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够只局限在校内,其实校外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二者的有效融合,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建设的问题,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曾经说过:“①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②加强校外课程;③帮助学生与学校以环境打交道。”实际上,协调机制建设的过程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地理课程资源也要向社区和其他兄弟学校开放。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促进各级各类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合理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应该坚持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开发策略,而不应该本末倒置,用校外课程资源取代校内课程资源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