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季风影响,中国境内降水量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总格局。降水的地区差异既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影响到人口分布,试把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本书第二章所附人口密度分布图作一对照,便可发现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年降水量400毫米线大致把中国分成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东南部为雨养农业和林业区,西北部为牧区和绿洲农业区。地处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广西南部,年降水量可达2 000毫米以上,而深处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及50毫米。以中国的年降水量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对比,则北纬30°以南地区明显偏多,而北纬40°以北地区则又偏少。
但季风环流具有不稳定性。在季风控制下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降水变化大。如新疆降水量年变率可达30%~50%,华北地区也可达20%~30%。因此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又因国土辽阔而地形复杂,在一年之内的不同季节,往往一些地区发生涝灾,而另一些地区发生旱灾。就全国而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区出现旱涝的机会最多。长江中游旱多于涝,而下游因受台风雨影响涝多于旱。华南地区夏半年因登陆台风多而易涝,而冬季常旱。东北地区春多旱而夏多涝,西南地区夏多涝而冬多旱。西北干旱区因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的调节,旱情反而较轻。
总的看来,中国旱涝灾害是比较频繁的。旱灾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灾情,例如 1984~1989年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3.9亿亩(1亩=1/15公顷,下同),成灾面积1.9亿亩,其中受灾严重地区有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在1984~1989年同一时段内,平均年受水灾面积1.6亿亩,成灾0.9亿亩,遭灾严重地区有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锋面雨、台风雨和雷阵雨形成的24小时内降水量在50毫米的暴雨,是否成灾还和地形坡度及地面情况有关。在西北干旱区地面物质疏松,在西南山区地势陡,容易形成泥石流,破坏下游的农田、房屋和道路。至于西南地区秋季的连绵淫雨,可使谷物种籽霉烂,棉花质量变坏。不论暴雨或淫雨,在低洼地区往往发生内涝,淹没农田或使土壤过湿,以致作物减产或绝产。
随着季风进退,在不同季节还可发生不同的特殊天气,其中台风、寒潮和梅雨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台风 是发育于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加罗林群岛附近)的强热带气旋。根据其最大平均风速可分为三个等级,风速大于每秒32.6米(相当于风力12级以上)为强台风,风速在每秒 17.2~32.6米(相当于风力 8~11级)为台风,风速在每秒 10.8~17.1米(相当于风力6~7级),为热带气旋。台风每年最早出现于5月,最盛于7~9月,也可延续到冬季。台风一旦形成后随所处环境形势而向西移动。影响中国的台风路径可分为二类:①西行路径,由加罗林群岛经菲律宾,进入南海,多数在广东、少数在广西和越南登陆,有时可深入到湖南和江西;②转向路径,由加罗林群岛向西移,在北纬20°~30°间转向西北、再转向东北,多数趋向日本和北太平洋,少数抵达中国东北或朝鲜半岛,其转向主要决定于北太平洋热带高压的强弱或进退就中国沿海各省而论,台风登陆频率以广东为最多,占年总次数的48.2%,台湾次之,占20.1%,福建和海南占18.1%,在上海以北登陆的只占6.2%,而且并非年年都有。
台风登陆后随环流系统和地表地貌条件的不同,其行径发生复杂转向,并逐渐减弱,一路带来狂风暴雨。每次台风雨来临降水可达100~1000毫米。台湾是中国台风雨最强的地区, 1963年发生在新寮的6318号台风,在三天内总降水量达2 749毫米之多。 1975年发生的7503台风,从福建登陆后向西北转进,到河南伏牛山区受地形阻滞,在汝河、洪河、唐白河上游造成大面积暴雨,三天内总降水量1605毫米,这是大陆上最高的暴雨记录,致使一些水库大坝崩溃,造成严重水灾。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海面巨浪海潮,危害海陆交通、渔业捕捞、工农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但盛夏时节在华北、江南、华南等地区受到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时,台风雨可以消除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在中国沿海诸省区中,台风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致温州以南占20%强,温州以北约占10%。在7~9月间,福建和浙江南部台风雨可占50%,长江口和华南各省区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