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域开发、保护的战略选择
(1)根据资源环境特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央批准海南建设大经济特区后,使其从地处国防前线,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省份。并确定将其建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区、热带农林生产基地、海岛渡假休闲旅游胜地等优势产业为主组成的外向型经济区。所以选择符合海南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的地域生产力布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战略,就成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成败的关键必须吸取过去38年经济发展以消耗资源、损坏环境为代价的经验教训,转向既能促进经济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从而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同地域经济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必须在充分研究和认识海南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点、地域分异规律和海岛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将陆域国土和海洋国土作为资源环境组成的统一体,进行总体部署。并根据海南岛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环带分布的层状结构特征,明确制定不同环带的生产力布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主导功能及其建设的层次和顺序,形成既有利于充分发挥热带农林土地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克服资源环境客观存在的劣势或不足,达到资源的开发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不断改善环境,优化环境,为特区经济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根据经济环境特点,梯度布局产业。虽然海南建省7年多来,全省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设施落后,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且人才、资金又非常短缺,建设大特区要在全省同步全面展开,形成较好的投资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有重点、有层次的进行开发资源和区域布局。
海南未来的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建成大经济特区,主要依靠大量资金、技术投入;而不是以往以农业经济为主体,侧重发展热带作物和森工企业,投入的主要是劳动力的情况,沿海、平原、丘陵山区可均衡布局生产力。因此,生产力布局要进行战略性转移,即从均衡布局生产力,转变为有层次、有梯度的重点开发,重点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目的的引导外资向重点开发区投入,尽快形成有凝聚力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这种改变,不但是为适应海南属海岛环境,资源环境成环带状的特点,更主要的是要把海南建成外向型经济。本岛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但不可能全部自身解决,随着经济发展和大工业兴起,物资的大进大出是必然趋势,因此,选择最佳区域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前述海南划分为4个环带,即①中南部山地区;②丘陵、台地带;③沿海台地、平原带(海岸带);④海域带。由于海域除个别岛屿有人定居外,广大海域仍属无人定居,因此在考虑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时,将其并入海岸带。即将海南实际划分为三个环带。三个环带中,位于海陆交界带的海岸带,无疑是重点开发的最佳选择的环带。沿海优良港湾资源开发,既是促进海岛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而且通过港湾资源开发,建设港口,有利于就近建设工业加工区,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可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城市化和更好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改革开放的努力尽快见效和取得投资的高效益。
2.环带开发布局
(1)第一层环带——海岸带。在确定环带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沿海地带,是因为海岸带具有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亦是海南全省经济基础和海陆空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镇)较集中的地带。利用这一基础和依靠海洋、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可促进港口、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创造更有利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有力地带动全省经济向外向型发展,形成以环海岸带为主的生产力布局格局。在海岸带的生产力布局中,同样也不宜采取均衡布局的方案,而应把资源条件组合最优、开发基础较好、投资较省、效益较好的区域列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根据海岛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建设区的选择,必须具有优良港湾和资源腹地的港口为对象,实施港口、工业、第三产业和城乡综合开发的方案。形成港口建设发展依托城市、工业发展依靠港口增加活力的港、城、工业三位一体,互为促进的格局。同时必须根据投资能力,采取集中投资,建成一片,投产一片,以求尽快取得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更多地吸引外资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