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合作是香港与中国内地合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1995年底,广东引进外贸530亿美元,其中香港投资占75.29%;“八五”期间全省出口额的51.7%是出口到香港,进出口的七成至八成都是跟香港或通过香港交易的。香港制造业的85%迁至内地,其中约七成在珠江三角洲,开设工厂2万多家,雇佣劳工约300万名,两地合作形式由外贸加工发展到合作、合资和港商独资。投资领域也由加工业扩展到商贸、金融证券和基础设施、“三高”农业及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层次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同时,广东在积极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也以香港为首选,其在境外投资所办企业的80%都在港澳地区,广东驻港企业共有400多家,粤海和越秀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集团,到1994年11月30日,粤海成为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票,广东外贸出口连续十年居内地各省、市、区首位,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港澳因素的牵引。并且,粤港经济一体化必将推动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
“九七”后,香港作为转口贸易港的作用可能会削弱,但两地的金融联系会居主导地位(不论是与广东还是全国),在今后的多领域多层次合作中,香港将长期作为内地各省市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在内地企业发行股票、债券,获取外部资金(如贸易融资、银团贷款)中,扮演中介角色而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内地依附程度日高的香港经济
1.香港经济深受内地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香港不单是欧美投资者赚取利润的场所、中国通往世界的桥头堡、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中国的跳板,同时还是国内外势力较量的场所。因此以拥有多国多方资本为特征的香港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政经因素的影响。①解放初,中国政经形势一片大好,国民经济恢复中需大量进口物资,由此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复苏。②1952年,以美国为首的对华禁运又使香港的转口贸易一落千丈。③1983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前,因受香港前途问题不明的影响,港元大幅贬值。④1989年“六四”风波一度使香港股市、楼市下挫,中资银行被挤提,移民潮也一度涌现。⑤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国内经济形势高涨,引发了港商及外国投资者大规模到内地投资的热潮,直接或间接地使香港经济受惠。⑥1992年下半年港英政府抛出关于香港政制发展的“政改”方案,导致中英关系恶化,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均产生较大冲击。⑦1995年,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时,对香港的股市、楼市、贸易、航运都产生显著影响。⑧1996年,中国调整外资政策和实行国民待遇,更是对已陷入困境的劳动密集的制造业雪上加霜。事实上,中国内地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动都会对香港经济产生严重影响,香港早已坐上了中国“经济列车”。
2.中资企业在港积极进取
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对港的投资急剧增加。目前由中央各部、委、办、地方各省、市、区设立的带有驻港代表处性质的机构,超过2 000家(中央官方认可的也有1500多家)。在投资总额方面:据中国企业协会的统计,截至1995年6月底,中资在香港的直接投资累计已逾250亿美元。据中国外经贸部的估计,80%的内地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集中于香港。企业数量方面,至1994年12月底止约有1756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营运,总资产超过425亿美元,中国内地已成为仅次于英资的第二大香港投资者。
目前,内地企业对香港的经济影响甚大。据统计,其对香港制造业的投资达400多亿港元,进出口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25%;拥有1/3的香港商业楼宇,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中资银行在香港的资产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的10%,其银行存款的市场占有率达24%,货款总额占香港市场的8%;货运量占22%;到中国旅游业务占50%;建设项目占12%。
“九七”回归前,中资积极投资关键性行业、房地产业、大型基建项目及公共事业公司的股权收购。1994年,当香港楼市处于谷底之时,中信泰富夺得中环添马舰旧海军基地的物业发展权。1995年11月,中远集团宣布其今后数年内将在港投资15亿港元;1996年4月,英资太古集团出售部分国泰航空公司股权给中信泰富,份额由10%升至25%,而同时,中国航空购入香港港龙航空36%的股权,成为最大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