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民间住房的文化景观上,由于流行文化的建筑物的迅速发展,大多已成一种历史遗留现象。从留存不多的,处在流行文化建筑优势中的民间建筑,可让人恢复民间建筑过去的风貌,及追溯其地域上的差异性。美国民间住屋外型的结构与其他文化特征一样有鲜明的地域变化。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典型的民间建筑是一种屋顶为两面坡的住房。住房较大,一般为两层,有五个房间的宽度,两个房间深,房顶下有阁楼,屋顶两面坡长相等,烟囱设在房屋的中央,整个结构全是木质的。这种外型住房称为新英格兰大房(new England Large)。这些特点,包括建筑用材、中央烟囱与当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气候寒冷需要防寒保暧有一定联系。其他几种外型都与此有某种联系。如在层次上把两层改为一层,称为矮房(cape cod);在住房后面房顶加坡,以加大宽度,增加一间房,由于屋顶长度不对称,形如装盐的盒子,称为盐盒式住房(salt boxhouse);有的在大房子外加一间一层的小屋,并与大房相连,称为带边房的大房(upright and wing)。
在南部,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所以房屋建筑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防湿等问题。那里典型的住房称为潮水上升式住房(tidewater raised cottage)。这种房子通常只有一层,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坡面有波折,一般有五间宽,三间深。前坡下带有遮阳的廊檐,下有门廊;为防潮,地基距地面较高;烟囱在一端,贴在墙外,以利于散热。有的把这类房子中间的房间辟为过道,以利通风,称为带通道的住房(dogtrot house)。路易斯安那州的克利奥尔式住房,其长和宽都短于潮水上升式住房,屋顶对称,门廊不突出,而在屋檐以内。在该区内还有一种随黑人引进的舒特冈式住房(shotgun house)。这种房子的门开在房的一端的山墙处,并有一个小门廊,内部有两个房间,各房间前有一共用的长过道,这是为防猎枪子弹进入房间的设施,有了通道既伤不着人,也碰不到任何东西。这种类型房子先由黑人传播到西印度群岛的海地,而后进入美国南部。
我国的民间住房也是各地区互不相同的。在建筑材料方面框架几乎都是利用木材(少部分用竹架),而墙和屋顶各不相同,特别是南北方有明显的差别。北方主要以泥土为材料,土墙、泥顶;南方由于多雨,则多用砖和瓦。在外形与结构方面,南北差异更为明显。在北方,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全年降水不多,而且多为平原,保暖是住房的重要条件。一般墙较厚,有的用粘土、有的用土坯,有的用砖和石块,也有混合使用各种材料的。房顶坡度很小,几乎成为平顶,有的用瓦,石板,或用灰土抹平。房屋不高,空间小、窗户小,只有前窗,门与窗都比较严实,这对防寒保温十分有利。另外在室内以炕为床,炕与灶相连,炉灶多建在正房中间,利用做饭的余热暖炕。为了利用阳光,住房多建成座北面南,华北、东北的农村住房的典型式样与结构就是这样。由于取水大多靠井水,加上安全等原因,大多形成四合院式的聚居,村落较大。南方的房屋,墙多用砖,但较薄,屋顶用茅草或用瓦,坡度大,屋前有的设前廊,屋内空间大,门窗大,并多有后窗。这些特征有利于通风、散热、遮阳、减轻雨水对房顶冲击。由于南方平地少,稻田灌溉需要大量的水,多数村落小而分散。由于冬季气温低,房屋亦面南。为防潮用床而不用炕,厨房与正房分开。
在西南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纬度较低,夏无高温、冬无严寒,但潮湿多风,故也需要注意保温。住房地盘与外形取方整,称为“一颗印”。房屋有正房三间,两边各有两间耳房组成,即三正四耳。正房多为楼房,中间为正方形天井。在黄土地区,往往利用黄土层厚,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多窑洞式住房。
上述是我国大陆主要民间建筑的特点,在海岛上民间建筑具有自己的特征。例如,在台湾岛东南的兰屿,该地常受台风袭击。台风风大雨急,破坏性很大。为了防止台风的破坏,房屋基础与墙大半在地面以下。只有房顶的一部分露于地表,迎风坡的坡度小于背风坡,使风易于通过。在房屋的四周为提高房基地,挖有较深的排水沟,这样,既防水淹又保持室内干燥。虽然风雨袭击时避免了灾害,但在风雨过后,地面以下的房屋通风不畅,闷热难当。为此,在房屋附近的地面上建有四面无墙的凉亭,既遮阳又通风,作为无台风时休息与纳凉之用。这种民间建筑充分反映了当地环境与建筑物之间的独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