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84.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7万人,非农业人口48.35万人。
工矿企业 1599个。
房屋 3479.46万平方米。
耕地 17160公顷。
河滩地 3865公顷。
公路 1136.7千米。
输电线 196.8杆千米。
通信线 3333.3杆千米。
广播线 7154.4杆千米。
三峡工程推算至2008年的规划迁建人口为113.18万人。
三峡库区移民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这是一件大事。
(三)移民难点
三峡库区移民有五大难点:
1.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时间之长,动迁规模之大,为中国水利水电史上所未有,世界范围内也属空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做好开发性移民,使广大移民长治久安,安居乐业,是移民工作的最大难点。
2.库区大部分处于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多是陡峭的坡地,搬迁环境受到限制。现有耕地人均不足0.06公顷,且相当一部分是坡度大于25度以上应该退耕还林的坡地,环境容量小,土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而淹没的地区是人口较多、粮食产量较高的耕地或经济作物、经济林木种植区。农村移民是从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搬到目前条件较差的地方。新开垦的土地,需要一个熟化的过程,还要水利等配套设施及时跟上;城镇移民是从目前各种生活设施基本配套,赖以生活的市场已基本形成的地方,搬到需要重新开拓、形成市场的地方。
3.库区经济底子薄,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差;文化落后,移民素质低,缺乏资金和技术,拓展二、三产业难度大,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受到限制。
4.三峡库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问题。
5.库区移民的陈旧观念和等靠思想,也给移民安置带来消极影响,增加了移民的难度。陈旧观念和等靠思想主要表现在:难离故土“风水宝地”、既得利益难保、异地难以适应、单纯依赖国家等方面。
另外,部分干部缺乏机遇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状况,也阻碍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要按期按量地把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经济有发展,社会能安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困难的问题。移民工作是一盘难下但必须下好的棋。
(四)淹没特点
1.移民人口相对比较分散
规划迁建的113.18万人,分布在长江干支流1000多千米两岸的19个区、县(市),300多个乡镇中,占各区、县(市)的比重不大(少数县的比重大)。在移民中,城镇人口比重大,占54%,农村人口比重小,占46%。城镇人口迁移后仍从事原有职业,不存在重新就业的问题,需要重新就业安置的只是直接受淹农村人口。
2.受淹没影响的大多为小城市及集镇
受淹没影响的城市中,除重庆市境的万州、涪陵外,其余均为2万~8万人的县城,受淹的集镇,大多数是1000人以下的小镇。这些城镇,由于历史和自然、经济条件等原因,大都缺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建筑陈旧,在经济活动与生活居住环境两方面均严重不足,大大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改造、扩建或搬迁新址。不过,对新址的选定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要充分考虑地质情况,避开滑坡地区。建设中避免大挖大填,把新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筑在牢固的地基上。同时,城镇迁建要科学规划、优化设计、节约用地、节省开支。
3.受淹的工业企业多数是小厂
受淹的工业企业,除有几个大厂的部分厂区或车间、10余个中型厂受淹外,多数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地方性小厂。这些混杂在居民区中的小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治理困难,生产环境差。产品竞争力低,经济效益不好,不进行结构调整是没有出路的。三峡工程建设为库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着力调整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除少数生产名特优新产品和有市场、有效益产品的企业外,要下决心淘汰那些落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