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评价行为地理学
(一)行为地理学的产生是人文地理学进步的表现
前已述及,人文地理学很早就把心理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因素来分析。例如,在本世纪初,美国的地理景观学派就把人作为实体和形态因素加以重点研究。二次大战后,长期占据地理学方法论主导地位的区域分异学派受计量革命的冲击,渐趋退缩。计量地理方法将严谨的数学推理和哲学原理相结合,严密量化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区位分析或空间分析学派的发展。但是,这些规范的模型仅用某几项主导因素表示复杂的环境系统,因而,在实践中不能完全适用,从而遭到非议。而行为地理学从人的认识论本质上揭示人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实质,弥补了传统的区域研究方法和计量方法在研究人文现象空间规律时的不足,增强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完善。
(二)行为地理研究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与计量方法一样,行为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不言而喻的,行为地理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学习、态度、人格、决策等方面,并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不少学者对于把行为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颇有异议。其实,只要人们对人类空间行为稍作了解,便不难发现,人类的空间行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地域性和空间差异的特征。可以说,行为地理学是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与计量方法不同,行为地理研究既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有待充实、提高
许多行为地理学研究尚未把行为学、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人文地理学相融合,只是套用了大量的行为学,心理学术语,使行为地理研究中名词滥用,产生了术语混淆,概念不清,内容空乏的现象。这也是行为地理研究在国内人文地理界没有引起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目前,行为地理研究还存在重视对客观环境的观察,忽视人的空间行为对坏境的改造能力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重视对行为研究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忽视了行为地理学科体系的建立等种种倾向。为此,应借助行为学、心理学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对具体的人文现象进行探讨,充分认识各种复杂多维的环境与认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促进行为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