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下降是一个自然趋势。但是,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制成品来说,人们的收入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将这些工业部门生产的国内总值也计算进去,农业和相关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的下降速度就要缓慢得多。这样,在评价农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时就引入了产业间联系的概念。
作为一种正式的表述,产业间联系描述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考察对一个特定产业部门产品最终需求的变化时,它不仅计算该部门生产的直接增长,还计算交易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物质联系,即为了增加这部分产量所必需追加的由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生产的中间投入,以及其他部门为增加中间投入的生产所必需追加的由这一特定部门提供的产品。这种交易是一种反复循环过程,环环相接,直至无穷。为了对这种情况加以区别,第一个循环中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称作直接效果,而第二循环和所有后继循环所产生的效果均称作间接效果。
产业间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后向联系衡量从其他产业购买的中间投入占特定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前向联系衡量出售给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出占特定产业总出售量(包括对最终消费者的出售)的比重;而总联系则为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之和。如果某一产业不从其他部门购入任何中间投入,全部产品都用于自身消费而不出售给任何其他部门,那么,该产业的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均为零;该部门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直接增长量严格等于其对国民经济的全部影响。反之,如果某一产业具有很强的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那么,该产业增加的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品仅仅是其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一部分。为了增加这部分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它不仅要对其他部门增加中间产出的供应,还要增加从其他部门获得的中间投入。因此,该产业不仅自身要增加更多的总产出,还必然刺激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这种“乘数”关系使得任何具有产业间联系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大于其本身的直接作用。
原始农业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大体上处于产业间联系为零的状况。现代农业则与此明显有别。即使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生产也需要化肥、农药和简单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农产品加工业则往往是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产业。与某些特定工业部门相比较,农业的产业间联系也许相对较弱;但是,这种联系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明显。据一些研究表明,农业中食物生产的产业联系系数大约为1.90,原料生产的产业联系系数为1.50。这就是说,食物和农业原料的最终消费每增长1个单位,国民经济将因此而分别增长1.9个和1.5个单位。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作用还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掠夺性的农业生产、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都可能破坏生态环境。但是,合理的农业却可以在增加经济生产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通常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如果与合理的农业生产相结合,生态环境的改善就可能在实现减轻自然灾害的威胁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一目标的同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并降低毗邻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生产成本或提高其产品质量。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已部分建成。据估计,每年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效益:农田防护林44.3亿元、防风固沙林1.6亿元、水土保持林16.8亿元、林业生产49.8亿元,总计112.5亿元。但是,其改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间接效果也许更大。不仅该地区自然环境大为改善,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频率下降,而且整个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状况都因此好转。大范围内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更为安全,不仅用于防灾减灾的费用大大减少,而且生产和储存、运输的成本也可能大幅度下降。随着经济的繁荣,其他社会部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经验是这样,其他国家的经验也是这样;大流域的综合治理是这样,小范围的生态农业建设也是这样。合理的农业基本建设和生产措施通常都具有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它不仅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或大或小的地域内对其他部门的经济效果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