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时间:2010-01-29  归属:农业概论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其他生产和非生产部门才得以先后产生、独立出去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最后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农业的作用首先在于它直接为其他部门提供食物、原料和市场,向其他部门输送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同时为人类社会提供更适宜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其次,农业与其他部门存在各种前向和后向联系,农业的发展必然引发其他部门一系列反应,从而在其直接作用以外还具有间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但就其主体或本质而言,农业都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是出现最早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才逐渐形成部门繁多的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直到目前为止,维持人类生理机能所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只能依靠农业。农业生产利用作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无机物质来生产粮食、豆类、油料、蔬菜、水果等植物性产品,然后再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进一步将植物性饲料转化为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用无机物人工合成食物以满足人类需要仍是十分遥远的事情,我们还将长期依赖农业生产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几百万年以来,人类一直依赖天然纤维和皮革来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纤维的生产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合成纤维仍未能完全取代棉、麻、毛等天然纤维的地位,天然皮革的地位更未受到严重挑战。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变化,近年来人们在穿着方面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倾向,天然纤维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野生动物皮毛的利用也受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反对。因此,依靠农业生产提供天然纤维和家畜皮毛的重要性再度上升。

  (二)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逐渐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分离,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商业也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以后,人类社会又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独立出来。但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任何发展,都依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本部门和已有部门现有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后还有剩余,新的非农产业部门才有独立的可能。

  不仅非农产业部门的形成依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其进一步发展同样依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国民经济任何部门的进一步发展通常都要追加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最终要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同时,这些新增的非农劳动力也需要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还要靠余下的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此外,工业部门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许多原料来自农业。因此,农业生产力的高低,农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当然,工业部门需要的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从本部门或其他非农部门获得,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部门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来说,工业劳动力的追加及其再生产总要受到农业提供基本生活资料能力的限制。因此,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最终要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三)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是一国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体。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物质消费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而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则逐渐增长。由于社会的需要,科学、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先后出现并发展起来,政府等社会公共部门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以及收入再分配方面的功能也不断增强。但是,与非农产业部门一样,这些非物质生产的社会部门的存在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能够脱离农业,而且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部门,从而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得以独立出来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正确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

  “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的经济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或者是社会经济的唯一部门,或者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农业的发展决定并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主体地位与基础地位合二为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工业革命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关键作用也许没有那么清楚,但同样确定无疑。我们只要看一看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水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关系。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很高,但仅仅表现在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上,而不能提供大量的超越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包括地主家庭消费需要)的剩余产品,因而也难以提供发展工业所需要的食物、原料和劳动力。事实上,自1863年有海关记录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近百年里中国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直至今天,除了日本例外,最发达的国家多半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北美、西欧和大洋洲都是这样。最突出的例子是荷兰。尽管只有1600万人口和41×104km2国土总面积,尽管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壳牌石油公司和飞利浦电器公司,荷兰仍然是仅次于美、法两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条经济规律被事实证明普遍成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对发展中国家适用,对发达国家同样适用。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普遍规律必须有正确认识。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工业化、现代化需要农业提供食物、原料,就可能把农业单纯作为发展其他部门的支撑部门而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实现工业化,往往会片面理解农业的基础作用。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农产品供应不足时十分重视农业,想方设法刺激农业生产;一旦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或供过于求,就以为万事大吉,根本不用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也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对待农村劳动力方面,这样的片面认识表现得更加突出。我们也承认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能是被动的,即“需要”时就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直接去农村招工;“不需要”时则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甚至遣送部分工人回原籍。似乎农村是储存预备劳动力或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现实的生产要素,它仅仅是游离于国民经济之外的备用生产要素,只能在农村等待召唤。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决不是偶然现象。因此,上述片面认识很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不协调和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缺乏总体性,必然给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留下严重隐患。我们很难想象,以牺牲农业的方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顾本国资源条件片面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增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其经济结构一定还有改善的可能,其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还有提高的余地。关键是要开发与本国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体系。现有的所谓先进技术都是发达国家在资金相对过剩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条件未必相适应。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自行开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将农业真正看作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农村劳动力看作全国人力资源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劳动力真正看作资源而不是负担,根据本国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农业作用基础地位
  • 上一篇: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 下一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 猜你喜欢()